美国学者罗兹曼在其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他们的指导观念大体上是从儒家政治观念的武库中拣来的,在内容上是复古的。他们的模式来自中国的历史,他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人民的物质……有缺陷之处。”据此,材料中“他们”的实践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C.进行政治制度变革 | D.创建继昌隆缫丝厂 |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
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
B.从欧共体到欧盟 |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