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由于经济中已产生强有力的资本主义部门和1688-1689年革命中取得的新自由,英国必须和能够以空前规模的技术革新回答日益扩大的市场的挑战。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著名科学家牛顿与戴维曾先后任该会会长。这时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英国的创造发明,在17世纪90年代已蓬勃开展,不久就出现第一批成果,如纽科门蒸汽机,达比焦炼熔炉。
——徐吉贵《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 瓦特研究蒸汽机一览表
时间 |
过程及成果 |
1767年 |
出于其工厂(索霍工厂)对动力的需求,博尔顿认识了詹姆斯·瓦特,对蒸汽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
1769年 |
瓦特因发明冷凝器而获得他在革新纽科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一项专利。期限14年。后延长为39年。 |
1773年 |
瓦特为将研发活动继续下去,寻求风险资本投资人的支持。他与博尔顿签订了一份契约:博尔顿为蒸汽机竣工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若蒸汽机研发成功,博尔顿、瓦特两方按2:1的比例分配利润;若研发失败,一切经济后果由博尔顿承担。 |
1781年 |
瓦特以发明带有齿轮和拉杆的机械联动装置获得第二项专利。 |
1782年 |
瓦特试制出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由此获得第三项专利。 |
1784年 |
瓦特以带有飞轮、齿轮联动装置和双向装置的高压蒸汽机的综合组装取得第四项专利。 |
1785年 |
瓦特被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
1790年 |
他又发明了汽缸示工器,至此瓦特完成了蒸汽机发明的全过程。优厚的专利税使晚年的瓦特成为一个很有钱的名人。 |
材料三 工厂让大批工人集中在一个屋檐下操作复杂的机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人负责单一工序,到19世纪中期,标准化批量生产成为工业社会的特征。
工业化的机器和厂房是非常昂贵的投资,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同时,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和其它金融企业为了适应股份公司的需要也纷纷兴起。
博尔顿在索霍工厂设立了害病工人救助基金,开设一个图书馆,并且慷慨地资助该地区公共学校的创办。他并未忘记自己也曾亲手劳动过。
1782年,英国政府制订了“吉尔伯特法”,要求救贫税管理人员为贫民在农场里找工作,如工资不够维持生计,就应该从济贫税里抽取补贴。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进行技术革新的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瓦特研究蒸汽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工业革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创新之处。
美国的边界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无形边疆的扩展。对于美国这种有形与无形的扩展,历史学家常常会追问:美国的"边疆"到底在哪里?
问题:
(1)美国是如何扩展其"边疆"的?
(2)这种扩展的影响是什么?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公报宣称: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是消灭德意志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从此永远不能破坏世界和平。
问题:
(1)"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2)能够"消灭德意志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措施有哪些?
(3)你如何评价这些措施?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问题:
(1)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
(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
(3)案例一如果发生在唐朝,是否会维持原判?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材料二: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T;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问题:
(1)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是什么?
(2)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推行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1)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
(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