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面对1929年爆发的特大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其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分别属于
| A.减少产品供给 增加消费 | B.增加消费减少产品供给 |
| C.增加产品供给 减少消费 | D.减少消费增加产品供给 |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
|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
|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 A.加紧动员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 |
| B.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 C.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 |
| D.积极回应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逼 |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消耗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
| A.准备作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 |
| B.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
| C.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 |
| D.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 |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 B.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
| C.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
| 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
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有众多的革命老区,这些地区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事件中,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的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北伐战争③工农红军长征④淞沪会战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