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就整个欧洲而言, 工业革命之初的1800年, 超过10 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 个, 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 而到1900年, 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 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由此可见, 在工业革命的100年中, 人口达10万以上的欧洲城市, 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 79 %。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 %。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 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 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46年, 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 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 英国和荷兰为70% , 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和欧洲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封建庄园时代,英国的耕地以敞田制(Openfield)为基础,属于公共型(Commontype)。即为了使每个成员得到大致相当的土地,便把耕地按肥瘦、远近、干湿分成若干“条田”,在村民中分配。这样,每个农民的土地便散布在不相连接的几块土地上……这种方式显然不利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不利于个人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大约在十四五世纪,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本身愿意将各自分散的条形地互相交换(或收买过来),加以圈围,这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某种意义上的圈地。
15世纪末以后,由于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致使羊毛价格日益上涨,养羊业成为最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与此同时,新航路开通之后,在英国发生的价格革命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于是那些贪得无厌的贵族、庄园主便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他们进行大规模的圈地,开办牧场,从事养羊业。真正意义上的圈地运动开始了……列宁也对圈地运动予以高度评价:“从亨利七世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其资本主义生产是这样无情地处置了农业中各种传统关系,并使这些关系与自身相适合并服从于自己的。从这一方面看,英国是最革命的国家。”
——整理自吕晔等的《简论英国圈地运动对我国当前土地流转的启示》
材料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摘编自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的观点。
(2)综合材料一、二,比较近代英国与当代中国在处理土地关系问题上的主要异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流转对于我国当前农村改革的意义。
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二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制定《民法典》所起的作用。
(2)材料二中对拿破仑《民法典》的评价是否与材料一相矛盾?为什么?
在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世纪末,犹太人兴起“犹太复国运动”,要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得到英美大力支持。英国对该地区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一方面允许阿拉伯人单独建国,另一方面又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出“贝尔福宣言”,声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目的而尽最大的努力”。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01948年5月,以色列国成立。
材料二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尼罗河畔休息时,一直冥思苦想,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在反思了中东战争后,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结症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看作不共戴天的敌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冲突激烈的原因。
(2)材料二中萨达特的思考有何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
在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为改变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凯末尔采取了三项带有决定性的政治措施:消灭苏丹制、宣布共和国、废除哈里发制。土耳其政府撤销了宗教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的立法权;规定学习必须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废除伊斯兰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虽然土耳其在他(凯末尔)死后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这个国家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还是他生前制定的指导方针:建立及捍卫疆域有限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启迪土耳其人民的民族意识;摆脱伊斯兰教对国家法律和教育的控制;不但要物质生活西化,人们的思想和风俗习惯也要西化。
——戴维森《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凯末尔革命和改革的主要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在土耳其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