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历史学家认为,1950年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仅是因为中朝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邦,而且也包含苏联方面的因素,即争取苏联方面对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支持。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交 |
B.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C.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
D.赢得战争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
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
C.春播的田野上,父子聚在自家承包的小田里精耕细作 |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的实践中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条道路就是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 B.确立土地承包关系 |
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D.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一化三改 | B.综合平衡 | C.多快好省 | D.以粮为纲 |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
B.富有地域特色 |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这一段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 | B.农业合作化 | C.人民公社化 | D.大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