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观念之变
以下是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节录)。
“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
官:何时与梁相识?
严: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官:此事汝母知否?
严: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
官(斥梁海):阿苏纵向汝求婚,汝何不告其母?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1908年12月《图画新闻》
问题:
(1)根据案例判断当事双方的婚姻观念,并说明理由。
(2)概述上述婚姻观念出现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引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摘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材料三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摘自江学时《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引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3)我们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经济发展,但因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中又或多或少存在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共产党员,每个人都应当像蜜蜂一样地去培植人民的信任。我们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只有我们极能忍耐的俄国人民能够忍受,可是靠这种忍耐成不了大事。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有了。”
材料二

材料三 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引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世界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既导致了经济上的一场“浩劫”,也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二(人民版)》
材料四罗斯福新政实施以后,有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总统先生!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到:“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罗斯福的哲学》
材料五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选集》
材料六 20世纪70年代,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1974年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l%。
——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1)赫鲁晓夫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末,亚洲经济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请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简要概括出这一阶段“起飞”的亚洲国家,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3)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三所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4分)
(4)材料四表明了罗斯福什么样的政治立场?材料五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指的是什么?
(5)据材料六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给美国的国际地位及外交战略带来的影响。
(6)当今,世界“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消除。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各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提两点合理建议。(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9.1l”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如此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战火蔓延,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人们却屡屡坐失良机,终于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
江泽民主席在1 995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1) 2006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 (1分)
(2)材料中“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指的是什么?(2分)
(3 ) 请举出三个当今社会“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3分)
(4)请举出一个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的时候,“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问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的事例,并说明理由。(4分)

“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用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
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的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弱点其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宰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和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摘自基辛格《大外交》
在材料中,基辛格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的打破归结于希特勒个人。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布鲁斯特·C·丹尼《从整体考察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二: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
材料三: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但它在普遍裁减军备方面却一事无成。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论断,联合国主要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祸殃。
——材料二、三均摘自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一、大会之每一会员国,应有一个投票权。二、大会对于重要问题之决议应以到会及投票之会员国三分之二多数决定之。三、关于其他问题之决议,包括另有何种事项应以三分之二多数决定之问题,应以到会及投票之会员国过半数决定之。
——《联合国宪章·第十八条》
⑴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美国倡导建立国联的真实目的。
⑵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看,国联和联合国存在哪一相同的问题?分析其原因。
⑶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联合国大会在表决生效的规定上与国际联盟有何不同?这种不同使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具有什么实际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