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左图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右图中的( )

| A.甲 | B.乙 |
| C.丙 | D.丁 |
宅基地是专门用于农民居住的农村用地。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的现象,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读“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图5)”,回答问题。
图中a、b、c三条住宅基地变化率曲线,分别表示的是
| A.全村、村中心、村周边 | B.全村、村周边、村中心 |
| C.村周边、全村、村中心 | D.村中心、全村、村周边 |
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到M点时,村中心住人宅基地面积减少趋势开始逆转 |
| B.到N点时,村中心和村周边住人宅基地的变化趋势相同 |
| C.到P点时,全村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
| D.到R点时,全村宅基地的废弃和闲置最为严重 |
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 A.逐渐升高 | B.保持不变 |
| C.逐渐降低 | D.变化无序 |
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 A.5°N | B.30°N | C.35°N | D.45°N |
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高度 | B.水分状况 | C.热量差异 | D.土壤差异 |
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
|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
| C.2000年甲 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 城市的小 |
| D.2000年乙 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 城市的小 |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①甲 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 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 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 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读“某特大城市某干道(市区
郊区)双向车道车速变化曲线图”,完成问题。
下列关于a、b两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曲线反映8-10时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 |
| B.a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 |
| C.b曲线反映以上班、上学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 |
| D.a、b曲线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突变性 |
为解决该特大城市市区至郊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最为可行的措施是
| A.在中心城区外围大力建设以居住为主的卫星城 |
| B.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环行—放射式道路网 |
| C.严格控制私家车数量增长,实行限行措施 |
| D.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集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