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空间辐射扩大,而安徽与长三角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据统计,长三角资金占我省利用省外资金的55%左右,长三角已成为我省旅游最大的外来客源地,占我省外来客源的50%以上。同时安徽70%以上的劳务输出集中在长三角, 34%的煤量、11%的发电量输向长三角,皖江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使安徽增速跃居中部第一位,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材料二: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公布。《意见》将安徽省作为长三角一部分,安徽正式迈入长三角省份行列,合肥成为长三角重要副中心城市,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也和苏南、舟山群岛新区等共同成为长三角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述安徽省积极融入“长三角”的经济意义。
(2)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安徽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材料一:我国中部某地区城乡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人数统计表
年份(年) |
城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
占城市职工比例(%) |
农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
占农村人口比例(%) |
1989 |
35.65 |
34.5 |
23.54 |
5.4 |
1999 |
57.88 |
57.4 |
27.83 |
6.8 |
2009 |
88.23 |
86.3 |
46.15 |
10.8 |
注:在过去的十多年,该地区年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财政支出中,社保支出的比例年增长2%。
材料二:2009年12月,江西、甘肃、浙江等省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纷纷启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北京等省(市、区)的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这样,亿万农民将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沿袭了几千年的农民“养儿防老”传统,将逐渐被具有基本性、公平性、普惠性的新农保制度所取代。
(1)分析材料一所蕴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谈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材料一:我国人均资源相当世界人均值的比例
材料二:2005-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变化(公斤标准煤/万元)
材料三:2005-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情况
注:2008年9月19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在中央党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切实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的水平。
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
(2)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发挥财政在实现科学发展观中的作用?
允许和鼓励劳动、管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必然会带来贫富差距,导致两极分化。
材料一:当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上涨压力加大时,面对通货膨胀苗头的不断加剧,国家通过减少经济建设支出,增加了对房地产企业的税负,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等措施,稳定物价,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材料二:2009年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家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如连续多次下调人民币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并改为单边征收、暂免征收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以及高达4万亿元投资的经济刺激方案等等,都体现国家努力刺激需求增长,拉动经济发展的决心。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国家财政政策是如何控制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
受前几年生猪价格过低、2007年以来饲养成本上升和部分地区发生猪蓝耳病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生猪生产出现下滑,造成2007年到2008上半年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并引发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水平的持续走高,使人们特别是贫困家庭感受到了压力。
请结合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本次主要农产品价格水平持续走高给人们可能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