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材料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 摘自岳麓版教材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的共同主张及意义。(6分)
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它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
材料一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筒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居延汉简甲乙编》
(注:①燧:最基层的哨所。②公乘:爵位。③直:值。)
材料二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清代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创立时既管理军国大政又有监督和任免大汗的权力。
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帝王采取措施逐步对八旗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顺治 |
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上三旗由皇帝自将,实力不断扩充,下五期驻防各地。 |
康熙 |
不启用与各期有关涉的宗室诸王、贝勒重操旗务,而是任命亲贵皇子主持同色三旗旗务。 |
雍正 |
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 |
——摘编自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
(1)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
(2)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前期强化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体现了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和美国世纪》一书把美国人推动的全球化历史,分时期进行了论述。他们宣称,1898~1913年是美国人把英国人曾经统治的世界进行美国化的时期;……1929~1939是美国式全球化受阻碍的时期:……1947~1957年是美国通过遏制和消耗苏联而艰难推行全球化的时期;1958~1986年是美国推行迫使世界转型政策的时期;1986~1995年是美国推行自由和自由贸易成功的时期;1995年后是美国全球化大扩展和美国全球化新千年世界到来的新时代。
——据李世安《全球化与全球史观》整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8年之前英国能够统治世界的原因。
(2)1929~1939年,美国式全球化受到何种阻碍?美国如何应对?
(3)1947~1957年,美国为遏制苏联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何种影响?
(4)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全球化历史由美国推动”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己,舍此则非所闻也。
——梁启超《中国之旧史》
材料二李大钊科学地阐明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应当“承认经济关系在社会全结构中是其基址,承认经济在整个的文化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部分。”
——据《史学思想史讲义》(1920年)
材料三以西方年鉴学派的“新史学”为代表,人们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注长期存在的社会深层结构与趋势,掀起了一场“眼光向下”的学术革命。在中国,受这种观念影响的史学实践只是在近20年中才取得较大进展。
——赵世瑜《“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整合的历史观》(2001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中国“旧史”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李大钊的史观受何思想影响?简要分析李大钊的史观形成的背景。依据这一史观,谈谈民国初期经济发展对政治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史学研究的重点是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分析“新史学”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眼光向下”的史学有较大进展的原因。
学习历史要关注文明演进中的重要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 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 从政治上讲, 是贵族政治的衰落, 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 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一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
——摘编自李庆《关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等
材料三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这促使中国的有志之士检讨前30年新政的得失,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另外一方面,《马关条约》以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方式迫使中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等
(1)指出材料一中“政治混乱”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韩非有关“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变革”在政治方面的反映。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市”有哪些发展?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二战后,德日两国对待战争的态度截然相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70年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特访问波兰时,曾当着来自全世界的记者面,在华沙犹太人居住区纪念碑前长跪不起,换来了世界人民对德国人民的谅解。但是,我们不仅没有看到日本政府做出类似的反省,我们倒是看见了日本政府的首脑小泉带头参拜供奉有二战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在日本,甚至有人试图篡改教科书中关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内容。日本政府的态度以及日本右翼势力影响,必然造成日本国民普遍回避提及侵华战争。
(1)据材料概括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持此态度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