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 B.宋朝的通判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
“1945年,大部分欧洲人不再认为他们的生活是受到一种非个人的、其运行规则无法改变的经济系统的支配。他们能接受的看法是:经济能够按照人们所希望的方式运行。……不仅对经济的整体发展做计划,也对其中的特定环节做计划。”材料反映当时
A.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被废除 | B.欧洲普遍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C.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方兴未艾 | D.各国重视对国民经济有效调控 |
下表是某国20世纪前半叶的工业产值数据。该国家最有可能是
年份 |
总计% |
分类 |
|
生产资料生产 |
消费资料生产 |
||
1913年 |
100 |
33.3 |
66.7 |
1928年 |
100 |
39.5 |
60.5 |
1937年 |
100 |
57.8 |
42. 2 |
1950年 |
100 |
68.8 |
31.2 |
1955年 |
100 |
70.6 |
29.4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苏联
下图是经济危机中一个绝望的美国家庭妇女,这幅照片曾被评为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世界的经典写照。其实质揭示了
A.社会制度的崩溃 | B.经济体制的盲目 |
C.民众心理的脆弱 | D.意识形态的对抗 |
1920年,布哈林在《过渡时期经济学》一书中写道:“只有在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基础上存在着经常的而不是偶然的社会联系,商品才会是—个普遍的范畴。”对此,列宁批示“对!”这说明当时
A.苏俄领导人赞成发展商品经济 | B.苏俄社会经济陷入无政府状态 |
C.新经济政策已成为指导性战略 | D.坚持主张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 |
“一战前的社会和经济转型只不过是增加了问题。……于是在经济崩溃、行政混乱和军事失败的背景下,要求自治的各地民众所汇成的洪流找到了宣泄的闸口。全国的工人、农民和士兵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他们的要求。”材料描述的是
A.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 B.俄国二月革命 |
C.俄国十月革命 | D.中国五四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