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 国家 |
英国 |
英国 |
日本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 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
B.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了绝对优势
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
D.近代美国在华投资份额不断增长
钱穆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此制度”当指
| A.科举考试 | B.君主专制 | C.纲常伦理 | D.军机六部 |
我国电影界泰斗周传基教授认为,电影的“本体是由媒材决定的”,电影的媒材是“自动化的纪录机器”,因此电影的本体是由这种“机器”提供的“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以及由声画所体现的时间与空间所形成的时空系统”。下列影片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托哀维尔这样描写1835年的曼彻斯特,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城市的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另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的机器,肮脏的下水道里淌出的却是足赤的黄金。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造成了环境污染②出现了两大对立的阶级③工业化进程迅猛④金矿业发达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改编】被誉为“头号中国通”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到:“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段话体现出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
| B.中国近代的革命性质是一场无产阶级革命 |
| C.在这条道路上,国共两党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
| D.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在革命道路中中国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革命道路 |
“在这种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中,各自放纵于随心所欲的生活……这种自由观是卑劣的。公民都应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强调的是()
| A.法律的权威每个人自由根本对立 |
| B.法律必须严格约束公民个人行为 |
| C.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
| D.城邦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