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种帝国结构”包括( )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 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人数是5040人,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他们这种构思的主要依据是( )
A.雅典土地与资匮乏 | B.雅典生产力水平低下 |
C.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 | D.殖民扩张会带灾难 |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
A.需求差异 | B.民族差异 |
C.生活方式 | D.自然环境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
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 )
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 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
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 | D.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 本上讲是( )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 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