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对于“两次严重失败”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陈独秀右倾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
B.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长征的根本原因 |
D.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稍有变动而已”。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秦朝分封制、宋朝宗法制 |
B.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 |
C.秦汉郡县制、宋朝行省制 |
D.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 |
《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诎”。由此看来,汉武帝时( )
A.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
B.中央机构较之秦代有所调整 |
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
D.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
《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
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这一规定( )
A.保护了贵族利益 | B.规范了官员行为 |
C.维护了官僚政治 | D.扩大了地方权力 |
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 ( )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
C.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D.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