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賜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 | B.汉代儒学 |
C.宋明理学 | D.佛教 |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
B.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
C.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
D.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 |
民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相提并论,生动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B.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C.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主要是畜力 |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 B.国家走向统一 |
C.原始自然崇拜 | D.铁器牛耕的推广 |
“运用不断翻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从各个角度和各个侧面,表现出一种更高意义的真实,内心的真实,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
A.表达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
B.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 |
C.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
D.表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 |
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可以佐证作者观点的是
①推行自由放任政策②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④欧洲走向联合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