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时期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大多是“非黑即白”:只有标准答案是对的,其他答案则不被允许和接受。长此以往使得我们只求被动接受“标准答案”,不敢尝试新事物。这给我们的反思是( )
A.应善于寻找新思路,适度否定现存一切事物 |
B.要以创新思维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C.推动教育的发展应创造思维活动的客观规律 |
D.需在实践中推翻真理,实现真理的自我超越 |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一样,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纷纷制定本地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表。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速度的竞赛,西部地区应正视自己的现实条件,避免堕入指标的攀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绝不是速度的竞赛,要避免堕入指标的攀比。这是因为(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C.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D.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引进外资关键是要消化、吸收、创新,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其原因是( )
A.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
C.事物的外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又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我国利用外资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近10年来,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又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这体现了(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 |
B.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 |
C.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
D.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 |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③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作用 ④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开发“红色资源”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C.认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
D.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