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小说,按要求答题。
自觉出走
孙方友
(1)赵章原来是镇上的民办教师。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赵文,二儿子赵武,三儿子赵安。赵文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被留在了省委工作。他先在省委组织部很快就由科级提到处级,晋升处级不到一年,便到基层锻炼了两年,接着,没进省城就升了副地级,在省城东边的一个地区任副书记。38岁那年,又升了半格儿,当了行署专员。那时候,他的两个弟弟也早已大学毕业,一个留在了本县组织部,一个留在了地委。等到赵章退休那一年,赵武和赵安也都当上了县委书记和副县长什么的。
(2)三个儿子都住在城里,可赵章老俩口儿谁家也不去,执意留在老家。他们说城里楼上楼下的过不惯,没在乡间自在。三个儿子都很孝顺,逢年过节都要回来。尤其是春节,赵家门前能停好几辆小卧车儿,很是威风。
(3)赵章此时对儿子们说:你们在外乡再风光,但当官的如走马灯似的,谁会记住你那一时的威风?就算在自己老家,左邻右舍又能把你的威风记几代。
(4)过大年的第一顿饭,赵章从不准备大酒大肉,而是让老伴煮一锅老白菜汤,蒸一锅黑馍馍。他对儿子们说这是忆苦饭,过去的日子不能忘。只有不忘苦日子,才能做好官,祖上才光荣得长一些,省得遭人唾骂。
(5)不想赵章的老伴儿命薄,赵章退休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埋葬她的那几天,三个儿子所辖的地区、县说不清来了多少人,多少车。赵章于痛苦之中只知道人来了走了,走了来了。谁的下属下来了,就去找谁报到。赵章知道,那是给他儿子们交钱去了。至于三个儿子借母亲的丧事各自收了多少礼钱,他可能永远也说不清。
(6)家中只剩下他一个人时,儿子们又一次劝他进城,可他仍是不去。他说:我怕你妈一个人孤单,要陪陪她。
(7)没办法,三个儿子只好坚持回来看他。每到春节,赵家门前仍是小车一溜儿。
(8)但三个儿子都是孝子,仍坚持每年回来看老爹。不想这年春节又回来,却突然不见了老父亲,左邻右舍打听,都说昨儿还在哩!直到天黑,仍不见回,兄弟三人忙开车去舅家、姑家寻觅,仍无踪影。三个儿子这才慌了,呆呆地坐在老屋里,猜测着各种可能。老大赵文起身去寻找老爹的箱子,发现存钱卡不见了,箱子里留有一封信,打开来,正是写给他们的。
(9)赵章在信中说:孩子,爹走了。爹这一走至少五年。如果这五年里我没有了,你们也不必难过。因为你们都是官,爹在家死不起,死一回要让百姓花掉好多钱哩!爹选大年三十离家,是因为今儿个你们都回来。爹只打算外出五年,钱上不用操心,平常你们孝敬的钱和我的积蓄还有不少。再说,爹外出也不会闲着,拾破烂也可以养活自己嘛!五年后如果我还活着,我一定回来。那时候,用你们官场的话说,老大已安全着陆,老二也退居二线,该进人大、政协什么的了。剩下小三儿,也离“调研”没几年了。那时候,我死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至少可以不用担心你们因我之死而出什么事了。不然人家来送礼,你们收不好,不收也不好,收了上交更会得罪不少人。世风日下,又没人能拦得住,没办法,我只好为你们躲一躲了。五年后我若没回来,也不必大张旗鼓地找我,人嘛,横竖总有一死,有你们三个为祖上争光,我已足矣!爹深怕这光荣变成耻辱,所以就想尽我自己的一点儿薄力,尽量不给你们提供那么一个机会。爹为了你们,也只能做到这些,剩下的,就看你们自己了。虽然眼下你们可能要落下“不孝之子”的罪名,但结果会好的。大年的忆苦饭都已备在锅里,你们自己动手做一顿。兄弟仨再一个床睡一夜,像你们小的时候一样,打通腿儿。明儿个一大早,别忘了给你妈上上坟……
(10)三个人轮流看了爹的信,都没吭声,各自暗自擦泪。许久了,老大才说:是谁逼走了咱爹?
(11)老二和老三听到这话,也同时睁大了泪眼问道:是呀,是谁逼走了咱爹?
(注:打通腿儿是一种方言土语,又叫睡通铺,是指多人挤在同一张床上睡觉,通常是指人相向而卧,头分放在床铺的两边,腿相向伸过去。)
(选自《光明日报》)第(1)段为什么详细介绍赵章三个儿子的职务和工作情况。
在横线上填写(8)----(11)段的故事情节。
儿子探父,不见父亲—— —— 。第(2)段画线句中“执意”一词如何理解?
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请你简要评析。
赵章的三个儿子都很孝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自觉出走”?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那年春节
黄咚咚
①那年我23岁。刚从学校毕业一年多,在一家纯文学的小型杂志社做小编,工资微薄,诸事不顺,感觉整个世界充满了一股令人心塞的戾气。
②临近年关,总还是要回家过年,看望一下爸妈。
③爸妈在老家经营着一家小馆子。店面开在镇上的小学校门口,主要卖包子、馒头、米粥,中午兼卖些家常小莱和米饭。爸妈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来和面、发面、揉面,一个个拧下来,剁馅儿包好,守着灶火一屉屉蒸好,六点不到就开门,迎接第一拨打着手电走路或骑车来上学的学生,还有镇上早市摆摊卖莱的小贩,一直到下午学校放学、小贩收摊,才能收拾碗盘,稍事休息。
④记得有一次回家,无意间听到爸妈闲聊,说最近面粉又涨价了,本来馒头、包子一个只有一毛多的赚头,这下可能连每个赚一毛钱都够呛。我每年几千的学费,每个月定时拿到手的几百块的生活费,全是这一个包子、个馒头赚几分钱攒下来的呀。我当时一下红了双眼,悄悄别过身,从他们身边默默走过,回到房里才让泪水落下来。
⑤虽然工资微薄,但省吃俭用,总归还是节余下来几千块。我把钱取了三分之二出来准备拿来孝敬爸妈。那天,我把从银行自助取款机里取出的钱搁背包里放好,骑车去邮局,准备把钱汇给家里。不巧的是,那天邮局的柜台机器临时出了故障在维修,柜员建议我再走几步,旁边还有个邮局可以办理,但是快要到下班时间了,要赶紧点。
⑥我把都已经拿出来的钱往包里匆匆一放,把包往后背一搭,赶紧出门推上车往另一个邮局赶。途中等了两个交通灯,依稀感到有人在推搡我的背包,但动作轻微。下班高峰的人流汹涌,不等我回过神查看,红灯变绿,我又身不由己地连人带车被推搡着向前了。
⑦还好,到了另一个邮局时,还没关门。我赶紧把车停好,赶到柜台,准备拉开背包的拉链把钱拿出来。但是我看到背包的拉链是开着的。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怀着残存的侥幸往包里掏了掏,钱已经不在里面了。我感觉浑身的血液一下子就冰凉了。大脑一片空白。
⑧柜台里的营业员问了我妤几声,“姑娘,你要办理什么业务”,我完全没听见。等回过神来,我机械地对他摇了摇头,说我不办什么。然后失魂落魄地走出来,推上车。也不知是怎么骑回住处的,只觉得一路上风吹在脸上,冷得彻骨。
⑨那天晚上我一夜没睡好。深不见底的失望与懊恼完全淹没了我。沮丧,难受得无以复加,我甚至一下子不想回家过春节了。
⑩第二天,我给家里打了个电话。那时我家还没有装电话,电话是打到对门的畜牧站,让里面的熟人喊我妈来接的。我在电话里对我妈说,今年的票不好买,单位又正妤安排我值班,我就不回去过春节了。等年过了,开春暖和了我再找机会回去。
⑪其实,我已经早早买好了回家的车票我们杂志社也压根儿不需要值,我妈在电话里愣了愣,但也没多说什么就说:“哦,妈知道了,那你也要买点好吃的,找同学呀同事们一起过,不然一个人多冷清。”我说:“好,你和爸爸也吃好喝好,过个好年。”我挂了电话,一个人呜呜地哭了起来。
⑫第二天,接到我爸打来的电话,说我妈坐火车来北京了,我惊呆了。我妈只上到小学二年级,识字非常有限,大半生里出远门并不多,竟然要独自辗转好几趟车从成都来北京!
⑬三天后,我在北京西站出站口的人山人海中,接到了时隔一年没见的妈,短发、微胖,穿着好几层毛衣,外面套着一件可能是我弟弟当兵退伍后带回家的黄绿色军服,挎着一个硕大的迷彩旅行袋,不用说,里面肯定装满了她早早就备好的、我爱吃的各种腊味、腌菜、腐乳、炒豆子、干豆角、地瓜。
⑭她的女儿说,今年不能回故乡过年了,她只好在严寒的年关奔波了三天两夜,坐了三十多个小时人挤人的火车,赶了两三千里的路,挎着那个硕大的迷彩旅行袋,把故乡搬到在异乡漂泊的女儿身边来,把年味搬到她朝思暮想的女儿身边来。
⑮看见我的那一瞬,她如释重负,风尘仆仆的脸笑成了一朵花。而在我的心里,扑簌簌的眼泪流成了一条河……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选文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第⑪段画线句中“我”哭的原因。
我挂了电话,一个人呜鸣地哭了起来。
(4)请揣摩第⑭段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把故乡搬到在异乡漂洎的女儿身边来,把年味搬到她朝思暮想的女儿身边来。
(5)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⑮段的妙处。
(6)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分析妈妈的性格特点。
(7)读完选文,你内心一定有所触动,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温家宝说:“读书可以改变人。”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条文化苦旅,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⑤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出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④段论据的一项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B.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C.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雨果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结合选文谈谈,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你现在该如何努力。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你不了解的钼元素
①某一年,新西兰的一个牧场遭遇了干旱,大量牧草枯萎而死,但有一条矿工经常踩踏的小路边上,生长着茂密的绿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里的矿场是钼矿,矿工们走路时不经意间将矿渣撒落在小路上,给路边的小草提供了丰富的养料。那么,钼是怎样的一种元素呢?
②对钼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781年,瑞典化学家彼得•海基尔姆用封闭的坩埚对由碳粉、亚麻籽油和钼酸混在一起搅拌成糊状的“浆糊”加热,他用这种“碳还原法”将一种新的金属从辉钼矿中分离出来,并将该金属命名为“钼”。至此,钼元素的真面目浮出水面。
③一经面世,便以坚韧、耐腐蚀、耐高温的优势在军事、医疗等领域受到青睐。
④一战中,英国人最初给坦克安装了75毫米厚的锰钢板,但这种坦克过于笨重,表现得并不理想。后来,英国人将锰钢板换成钼钢板,使坦克的厚度减少了50毫米,这不但没削弱防御力,还使坦克更加机动灵活,在战争中大显神威,这也让钼名扬天下。
⑤钼元素还被应用于医疗实践。比如,锝99是应用最广泛的放射性造影剂,它由钼99衰变而来。钼99是钼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它的半衰期为2.75天,半衰期过后,钼99表变为锝99.钼99的半衰期非常理想,这个时间既保证了钼原子在原料地到医疗场所的运输过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又保证了锝99的放射性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激活。在现代核医学中,80%的医疗都用到了锝99,而在当今的美国,每天使用锝99的诊断就达55000多起,所以,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⑥同时,钼是植物生长和发育中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生长离不开氮,然而,植物并不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气,它们需要在固氮菌的帮助下,将氮元素吸收并存储。固氮菌为植物固氮的过程需要一种催化剂﹣﹣固氮酶,钼正是固氮酶的重要成分,是植物发挥固氮功能的重要元素。科学已经证明,对农作物施加钼肥,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抗早能力,提高产量。比如,每亩农田施加钼肥20克,可使小麦增产35%,而大豆则可增产47%.蚕豆增产8%,绿豆增产32.8%,番茄增产75%。
⑦不仅植物需要钼,我们人体内也需要钼,只不过需量极少。虽然如此,我们对于铜还是非常敏感的。比如,我们的情绪容易受钼的影响,有它,我们会精力充沛;缺少或无它,我们会感到浑身乏力。钼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呢?原因在于,钼是两种在新陈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酶的组成成分,一是黄嘌呤氧化酶,一是亚硫酸盐氧化酶。这两种酶有钼存在时才具有活力,起到催化作用。
⑧由此看来,钼这种罕见的元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真息息相关呢。
(选文有改动)
(1)简要分析选文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具体分析选文③④⑤段顺序不可以调换的原因。
(3)选文⑥段画线句除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它们有什么作用?
(4)选文⑥段加点词语“重要”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5)选出下列说法不合文章的一项
A.彼得•海基尔姆用“碳还原法”从辉钼矿中分离出钼,使人们开始了解钼元素。
B.钼99的半衰期为2.75天,这很理想,能保证锝99的放射性在短时间被激活。
C.固氨酶在固氨菌为植物固氮过程中作为催化剂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得益于金属钼。
D.虽然人体对钼需量极少,但它对人体新陈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控制着我们的情绪。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谢谢你,人生中的第一场暴击
①初中时代,我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学渣,学习成绩总是在班级排行榜的倒数三位,每科成绩都“渣”得让老师不想承认教过我。但老天爷为人关上一道门时,必然要为其开一扇窗。就因为爱读课外书且喜欢说话,我写的文字被当成范文念给班级同学听,更有几次作文被当成年级范文的经历、这是我得到过的与学习相关的不多的喜悦,它像星光一样散乱微弱,我却把它当成骄阳。
②那些日子,我就像哈利•波特坐在看得见自己梦想的镜子前,被自己想象中的虚幻影像迷醉着,痴迷于写作,忘记除了作文,还有别的学业。
③就在这个时候,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场暴击,其冲击力度,至今想来,还隐隐有牙痒之感。
④那是初三上学期,学校要举行一场作文大赛,为全县中学生作文大赛选拔人才和作品。A我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场比赛,就是为我设的一个擂台。
⑤比赛的日期一天天临近。
⑥但班里的气氛却并不浓烈,主要原因是语文老师出差了,班主任对班级的写作情况不够了解:他点了几个人让他们去参加作文比赛。那几个人的成绩在班上算是靠前的,但论作文没一个能令我服气。B我像一个满以为能稳得冠军却连入围资格都没得到的选手,心里只有三个字:不公平!
⑦作文比赛在学校大礼堂如期举行,从全校选出的上百个作文达人,春风满面地去参加比赛。礼堂外,我坐立不安,用阴冷的目光看着远处由喧哗到安静的赛场,还尽量装得若无其事。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时间可以过得如此缓慢。
⑧我在礼堂对面的篮球架和花台之间晃悠着,甚至想去搞几个马蜂窝扔过去,或在不远处扔个石子搞个什么响动,但我都没干。周围太空旷,作案之后是跑不掉的。被抓住了,受处分、被家长揍事小,被别人知道了我的在乎和恼羞成怒,才是最难受的。
⑨我背起书包,气呼呼地冲出校门。但我的眼睛,似乎已丢落在礼堂里了,不论走在哪里,眼前都是同学们奋笔疾书的场景,以至于妈妈做了我最喜欢的红烧肉,也被我无视了。
⑩那晚,我心里乱糟糟的,总觉得不搞出点什么就心绪难平。我撕掉了心爱的课外书和作文书,将它们点燃,险些惹出一场火灾。一向粗心的妈妈都看出了我的反常﹣﹣我毁的都是自己最心爱的东西,这表现跟生无可恋的绝望者很像。
⑪她苦口婆心地问了半天,我挤牙膏似的道出原委,并且咬牙切齿地发誓,从此再也不写作文了,反正也不受待见。
⑫妈妈笑了笑,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别人瞧不起他,他就破罐予破摔地干蠢事,让人更瞧不起;另一种人则是,你瞧不起我,我偏不让你说中,我偏要活成与你的误解和敌意相反的样子。这是蠢人和聪明人的区别。你今天的表现,很像前者……”
⑬我若有所思,没继续烧书,也没放弃作文,而是凭记忆把礼堂黑板上的作文题目写下来,卡着时间不翻资料,认认真真地写出一篇作文来。
⑭星期一我把作文交给了语文老师,请她斧正。他当时正在为自己出差没来得及安排作文比赛名单,致使本班竞赛颗粒无收而大为光火。看着我的作文,她不时地点头,眼角、眉梢渐渐漾出了笑意,并伸出手摸摸我的头。于我而言,这比得了奖还开心。
⑮事后回想,我的被忽视其实是因为自己还没有优秀到不容忽视的地步,那段时间,我比任何时候都努力、期末,我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从班级53名上升到17名!
⑯生活中一次经历或已云消雾散,而那次成长足以让我铭记于心,感怀不已。谁的青春不失落,努力向前,发现并塑造优秀的自己,才是对生命的尊重。谢谢你,人生中的第一场暴击!
(选文有改动)
(1)分析选文标题的含义。
(2)结合语境分析A、B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A.我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场比赛,就是为我设的一个擂台。
B.我像一个满以为能稳得冠军却连入围资格都没得到的选手。
(3)选文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阅读选文⑨~⑪段,概括写出“我”受到“暴击”的具体表现。
(5)选文⑭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选文以第一人称叙事,亲切真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B.选文⑦段加点词“春风满面”写出参赛选手的高兴、自蒙,反衬了“我”在礼堂外内心的不安、失落。
C.选文⑧段“我”想往礼堂扔马蜂窝、扔石头,但最终没有那么做,从中可以看出“我”的胆小怯懦。
D.选文⑫段妈妈的话引人深思,它是“我”思想转变的关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善用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維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題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
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