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生于天津。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科学救国,作出更好的武器”。
建国前夕,侯伯宇放弃了台湾大学的学业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志愿军,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全部捐出。1953年,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急需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侯伯宇放弃了回清华继续深造的机会,赴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当了一名俄语翻译。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他积极响应,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1973年,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一干就是37年。其间,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他都一一谢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侯伯宇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1983年,侯伯宇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侯氏理论”,是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但他却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有一次,他的学生在帮助他整理申报科学院士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非常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非常不解。他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实际上的学术价值却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上世纪80年代,侯伯宇一手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教学过程中,侯伯宇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法,非常注重创新和提高课程起点,把授课内容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他认为“学生必须对本学科的全局有通盘的了解,这样才能判断学科生长点,选择能带动学科的课题”。
侯伯宇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千方百计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进修。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1985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很多诺贝尔得主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相继前来访问,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为学生作报告、开讲座,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国际化的很好结合,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意识,有能力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前沿研究。
30多年来,侯伯宇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许多人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如今,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其中李卫、顾樵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冠名“侯——李变换”和“顾效应”。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元本说:“侯伯宇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西北军’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陕西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50年,20岁的侯伯宇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0年,先后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侯伯宇,在50岁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报》)
②“我誓要以创新湮灭顽疾之苦痛,以创新来消灭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侯伯宇自传》)
③在学界,大家都知道侯伯宇有两“怪”:一是出去开学术会议,无论国内国外,从不参加游玩,总是抓紧时间在宾馆看文献;二是不当官、不退休,晚年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中国青年报》)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侯伯宇因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B.侯伯宇在申报科学院士的材料中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是因为他认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刊物的档次水平没有关系,有些档次并不高的期刊上刊发的论文更有学术价值。
C.本文摘取侯伯宇的若干人生片段,记叙了他刻苦钻研理论物理、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经历,介绍了一位杰出物理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D.尽管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但这并未影响他把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作为有生之年的奋斗目标。

E.侯伯宇的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这是因为他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
侯伯宇有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请简要概括。
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侯伯宇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作者为什么说侯伯宇具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江南好
周海亮
江南好。江南有桑。
桑有纤弱的身子,纤长的颈,纤秀的臂,纤美的足。桑住在小镇,小镇依河而建,小河匍匐逶迤。黄昏时桑提着白裙,踏过长长的石阶。黄昏的河水是粉色的,河面上似乎洒了少女的胭脂。桑慵倦的倒影在河水里轻轻飘摇,桑顾影怀思。
桑躲进闺房写字。连毛笔都是纤细的。桑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两只鸟歇落树上,悠然地梳理羽毛。桑扔掉笔,趴到窗口,就不动了。桑常常独自发呆,然后,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窗外风景。
桑在一个清晨离开小镇,离开温润的江南水乡。一列小船推开薄雾,飘向河的下游。那天桑披着盖头,穿着大红的衣裙。唢呐呜哇呜哇扯开嗓子,两岸挤满着看热闹的人群。人群兴奋并且失落——那么婉约多情的桑,竟然嫁到了北方。
桑跳下船,掀掉盖头。桑上火车,泪眼婆娑。桑坐上汽车,表情渐渐平静。桑走下汽车,盖头重新披上。唢呐再一次呜哇呜哇地响起,这是北方的唢呐。花轿颤起来了,桑的心一点一点地下沉。
从此桑没有再回江南。却不断有银钱、粮食、药材和绸缎从北方运来。那本是江南的绸缎。江南的绸缎绕一个圈子,终又重回江南。
桑离开江南一个月,有男人来到小镇。他跳下船,提了衫角,拾级而上。他有俊朗的面孔和隼般的眼神,他有修长的身材和儒雅的微笑。他坐在小院,与桑的父母小声说话。片刻后他抱抱拳,微笑着告辞。他跳上船,船轻轻地晃。他盯着胭脂般的河水,目光被河水击碎。他叹一口气,到船头默默坐下。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却又闪烁出迷人的红。
桑住着北方的宅院,神情落寞。当然也笑,笑纹一闪而过,像夜的惊鸟。有时喝下一点点酒,红酒或者花雕,眼神就有了迷离缤纷的色彩。然后,桑将自己关进房间,开始写字。她写,江南好。纸揉成团,又取另一张纸。再写,江南好。再揉成团,再取另一张纸。突然她推开窗户,看午栖的鸟。她开始长久地发呆,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宅内风景。
老爷说,想家的话,回去看看吧。桑说,不用了。老爷说,总写这三个字,料你是想家了。桑浅笑不语。笔蘸着浓墨,手腕轻转。三个字跌落纸上,桑只看一眼,便揉成团。旁边堆起纸山,老爷摇摇头,满脸无奈。
男人在某个深夜潜入大宅。仍然身材修长,仍然一袭长衫。他提一把匣子枪,从墙头轻轻跃下。他悄悄绕过一棵槐树,就发现自己中了埋伏。他甩手两枪,两个黑衣人应声倒下。他闪转腾挪,似一只凶猛矫健的豹子。后来他打光了子弹,再后来他中了一枪。子弹从下巴钻进去,从后颈穿出来。子弹拖着血丝,镶进宅院的土墙。男人轻呼一声,缓缓倒下。月似银盘,男人俊朗的面孔在月光中微笑。
桑倚窗而立。从第一声枪响,桑就倚窗而立。她只看到了墙角的毛竹,她只听到了密集的枪声。枪声戛然而止,她就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她趿了鞋,推开门,走进宅院的深处。她看一眼男人,闭了眼;再看一眼男人,再闭了眼。她的手轻轻滑过男人的后颈,男人的微笑在她的眸子里凝固成永恒。她站起来,往回走。她走得很慢,脚步声充满悲伤。
第二天桑死去了。她的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她的饮食和以往完全一样。一切都是那般蹊跷,诡秘万分。老爷请来大夫,两天后大夫得出结论。他说她想死,于是就死了。一个人悲伤到极致,一个人想死到极致,就会死去。这没什么奇怪,所有人都是这样。
桑留了遗书。一张宣纸,三个字:江南好。
人们就说,桑是太想家了。
只有死去的男人,明晓桑的意思。
因为他的名字,叫做江南。
文中对桑的肖像和行为的描写,反映了桑怎样的形象特点?
“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都闪烁出迷人的红”,试分析这句话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请结合结尾处大夫关于桑的死因的结论,概括本文的主旨。
从表达方式上看,这篇小说并未注重对故事的叙述,而是注重对与人物相关的几个场景的描写,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被废黜的国王
周国平
①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所以,从人的悲哀也可证明人的伟大。借用帕斯卡尔的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精神史看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当然,人曾经拥有王位并非一个历史事实,而只是一个譬喻,其含义是: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
②我们当然可以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历史的进步,例如物质财富的富裕,但精神圣洁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维。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祭坛,也就是没有信仰,没有神圣的价值,没有敬畏之心,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生惟剩纵欲和消费,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易和争斗。它甚至不再是一座神庙,而成了一个吵吵闹闹的市场。事实上,不仅在比喻的意义上,而且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在今日中国,这种沦落为乌烟瘴气的市场的所谓神庙,我们见得还少吗?
③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的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在许多人心目中,“理想”、“信仰”、“灵魂生活”都是过时的空洞词眼。可是,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肯定生活在两个绝对不同的世界上。
④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被废黜的是人的灵魂。由于被废黜,精神有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命运。然而,不论怎样被废黜,精神终归有着高贵的王室血统。在任何时代,总会有一些人默记和继承着精神的这个高贵血统,并且为有朝一日恢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我愿把他们恰如其分地称作“精神贵族”。“精神贵族”曾经是一个大批判词汇,可是真正的“精神贵族”何其稀少!尤其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
文章开头借用帕斯卡尔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在作者看来,“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质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不跟年轻人说话
邓笛
阿贝·罗斯滕是一个有钱人,但是他总是乘地铁上班,并且每次都与萨姆·斯坦同行。两人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不过他们在车上并不怎么说话,一般是各人看各人的报纸。
一天,一个年轻人上了地铁,坐在靠近阿贝和萨姆的地方,他问阿贝:“打扰一下,请问现在几点了?”阿贝抬起头看了一眼年轻人,然后又低头看报纸,一句话也没说。
“打扰一下,请问现在几点了?”年轻人又问,“能告诉我时间吗?我没有手表。”阿贝这次连头也没抬,只顾看自己的报纸。
年轻人很尴尬,脸涨得通红。“为什么你不肯告诉我时间呢?”他说。阿贝还是一声不吭。一旁的萨姆看不下去了,他看了一下手表说:“九点一刻。”年轻人在下一站下了车。
“你怎么了,阿贝?”萨姆问,“为什么不告诉人家时间?你有手表的呀!”
阿贝放下报纸,看着他的朋友。“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听完你就明白了。”
“去年,”他讲了起来,“我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个年轻人。他走到我跟前,对我说,‘打扰一下,请问银行怎么走?’年轻人举止文雅,彬彬有礼,所以我说‘我正好顺路,我会指给你的’。我们边走边谈。他对我谈了他的生活,他说他喜欢乡村,喜欢花草和小鸟。我对他产生了好感。到了银行门口时,我说‘我家就在银行对面,星期天你可以到我家坐坐,看看我养的花草’。
“星期天他真的到了我家。我给他看了我养的花草,我请他在客厅里喝咖啡。就在这时,我的女儿罗丝来了,她很快和这个年轻人交谈起来。后来,他告辞了。下一个星期天,他又来了,这次他不是来看我的,他要见我的女儿罗丝,想请她去乡下看风景。我不能阻止女儿,对吧?她二十多岁了,不是小孩了。
“下一个星期天,她又和他出去了,再下一个星期天还是这样。连续六个月,每个星期天都是如此。再后来,他们结婚了。这谁能料到呀!”
萨姆听了哈哈大笑,“这是好事呀,阿贝,多美好的事!”
“好事?”阿贝叫道,“这是好事?你都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那个年轻人没有钱,没有工作,他看上的不是我女儿,而是我,因为他知道我有钱。我的女儿现在也后悔了,她说她的婚姻很不幸。”
“哦,这的确是一件伤心的事。”萨姆说,但是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于是他问阿贝,“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你刚才为什么不跟那个年轻人讲话,他不过是想知道时间。”
“谁能料到他的真实目的。”阿贝说,“我现在不相信任何人。我还有一个女儿琳娜。如果我跟什么年轻人搭上话,我可能会对他产生好感,可能还会请他去我家做客。可能他就会遇到琳娜,可能他们就相爱了,最后可能就成为夫妻了。”
“这有什么不好的呢?”萨姆说,“你的女儿将来总有一天会遇到一个年轻人,然后相爱,结为夫妻。”“可是,”阿贝说,“我决不会让我的女儿嫁给一个连手表都买不起的家伙!”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1期)
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打扰一下,请问现在几点了?”两次重复的作用。
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出阿贝“现在不相信任何人”四点原因。
故事套故事,是小说常用的手法之一。请简析阿贝讲述的故事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
如何看待阿贝·罗斯滕“不跟年轻人说话”这个行为?请探究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冬眠
(美)布利安·约瑟夫
布兰克患了一种绝症,他的主治医生建议他在死亡前进入冬眠状态。“十几年之后,能治愈你这种病的药物极有可能已经研制出来了。”医生建议他与其等死,还不如赌一把。布兰克思考了一天一夜后,接受了医生的建议。
非常幸运,在布兰克冬眠的第13年,能有效治疗他的病症的药物被研制出来了。布兰克原来的主治医生解除了布兰克的冬眠状态,并用新研制出来的药物治愈了他的病。
在医生宣布他可以出院后,布兰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在证券交易所工作的朋友顿德斯打电话。他直奔医院的服务台。“请问,我可以打个电话吗?”他问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
“当然可以了,不过你得付电话费。”工作人员答道。
“没问题。我今天就出院了,到时一起算进我的医药费账单。”说完,布兰克按下了顿德斯的电话号码。
电话通了,布兰克激动万分道:“顿德斯,我是布兰克。感谢上帝,你的号码没变。”
“布兰克!”电话那边尖叫道,“你活过来了!哦,上帝!”
“是的,顿德斯,我活过来了,并且完全康复了。”布兰克应道,“不过,现在我们先不聊这事。你快告诉,我的那几只股票怎么样了?美孚石油,你先说这只。”
“美孚石油……我看看。嗯……美孚石油现在是2860美元每股。”顿德斯答道。
“什么?2860美元每股,顿德斯你没骗我吧?”布兰克尖叫道。美孚石油的股票当年是65美元每股,他买了1000股啊!
“没错,2860美元每股。”顿德斯答道。
“那么……那么,通用电气呢?快告诉我!”布兰克激动地问道。
“通用电气现在是3180美元每股。”顿德斯答道。
布兰克的手激动得几乎握不住话筒,因为他当初买了2000股通用电气,每股才25美元。“还有……还有,波音公司呢?”他已经激动得语无伦次了。
“波音公司……3660美元每股。”
布兰克几乎要晕倒。他当初以每股38美元买进了波音公司5000股啊!他放下电话,摸着胸口不停地喘气。这一觉醒来,不但治好了病,还赚了两千多万,他怎么能不激动呢?
“先生,你没事吧?”服务台的工作人员问道。
“没事,没事。谢谢!哦,对了,我这次通话的花费是多少?”布兰克抚摸着胸口问道。
工作人员看了电话机旁的显示器,说道:“1分46秒,200美元。”
“什么?”布兰克尖叫道,“两分钟不是20美分吗?你们收我200美元,你们这是抢劫吗?”
工作人员盯着布兰克,好一会儿,他说道:“你是13年前被冬眠起来的那位布兰克先生吧。你不知道,现在通货膨胀很厉害,本地通话已经不是10美分一分钟,而是100美元。现在各行各业的物价都已经是13年前的1000倍。”
布兰克失魂落魄回到病房。一分钟前,他还为自己恢复了健康和突然成为了千万富翁而兴奋无比,但现在……“虽然我的股票赚了两千多万,但我现在恐怕连医药费也支付不起。”他自言自语道。
不久,他的主治医生走了进来。“布兰克先生,有一件事情现在必须跟你讲清楚。是关于医药费的问题。13年前,你给医院预交了100万美元,当初已经签订协议,这是维持你冬眠的费用。你醒来后,治疗你的费用我们医院一分钱都还没收。你看,我们也想不到通货膨胀会这么厉害,所有的物价都几乎是13年前的1000倍……”说到这里,医生止住了。
“医生,你说吧。一共是多少钱?”布兰克有气无力地问道。
医生尴尬地笑了笑,说道:“一共是8千万美元。你知道,这要搁13年前,也就8万美元。”
布兰克一言不发。医生赶紧又说道:“我向你保证,这8千万真的只是你冬眠醒来后的治疗费用。你不知道,其实在你冬眠后的第四年,通货膨胀就爆发了,之后就直线上升,一直升到现在这个样子。但我们签有合同,所以冬眠你所花的费用尽管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上升,但我们没多收一分钱。这个我可以以一个医生的医德向你保证。说实话,医院根本没赚你的钱,有可能还亏了。”
布兰克盯着医生,说道:“你能把我再冬眠起来吗?”
请分析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概括出布兰克被解除冬眠状态、绝症治愈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今天我们该如何学雷锋
郑连根
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为雷锋题词以来,雷锋的形象从最初的十全十美,逐渐还原为有血有肉、可信可爱,可谓走下了“神坛”。相应的,我觉得学雷锋的方式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力避过去学雷锋活动中所出现的种种弊端。
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是好的,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可是,毋庸讳言,我们过去学雷锋也一度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造成了“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尴尬现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过去那种“运动式”的学雷锋方式值得商榷,而学雷锋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的问题也让不少人“很受伤”。
学雷锋是提倡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这说到底是道德领域的事,属于“道统”的范畴。道德是一种诉诸人们心灵的软约束,这种特点决定了它天然地不适合用强硬乃至强悍的方式去推行。若以强制的手段对人们推行道德教化,势必会催生形式主义,同时还会让人走向道德的反面:伪善。在还没有真正升起善心但又不得不做出种种善行之时,人们最本能的选择就是以伪善之举应付了事。
学雷锋活动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起的,免不了会有当时的历史烙印和时代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但是,我们今天再提倡学雷锋,理应有更好的方式方法。学雷锋是一件好事,但做好事也要有好的思路,好的方式和方法。
就现实情况而论,我认为学雷锋活动宜从两个方向用力。其一,中国人惯于“以吏为师”,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学雷锋,雷锋精神才能落到实处。从2012年2月6日到2月17日,《人民日报》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陆续发表了六篇“换届之际话官德”的文章,这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讨论了官德的重要性,提醒各级官员要“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在是非抉择中筑牢政德的基石”。我觉得各级领导干部若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便是把学雷锋落到了实处。
另外,提倡领导带头学雷锋还不要放松了监督机制的建设。道德软约束和制度硬约束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且二者常常是相得益彰的。古今中外的诸多事实都证明,只有权力作恶的空间被硬约束极大压缩之后,官员的道德操守才会有基本保障,而普通民众的道德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其二,改变过去那种生硬的“运动式”学雷锋的模式,代之以民间广泛参与的志愿者模式。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的民间慈善力量和志愿者组织已成为一股健康清新的社会力量,他们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在许多领域都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喝彩。可以说,他们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们也一定会为学雷锋活动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摘编自《济南日报》2012年3月5日)
结合文本,解释“这种特点决定了它天然地不适合用强硬乃至强悍的方式去推行”的具体含义。
结合全文,说说今天学雷锋如何才能避免“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发生。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