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涴:wǎn弄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质 询问 |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善 友好 |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 玩味 |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录 记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心恚愤而无如何 |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何前是而今非也以是益疑狐妄 |
C.郭具言所苦 |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 B.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于是渐不信孤 |
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 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
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 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 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 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 |
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2)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将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
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
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
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
拜枢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
(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左右复问辟:使……避开 |
B.苟有过,盍不早正盍:何 |
C.泾卒固悖慢悖:谬误 |
D.宿以老,数乞谢事事:事情 |
下列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宿疑而讯之②拔剑撞而破之 |
B.①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
C.①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②歌以赠之 |
D.①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宿在担任湖州知府时,一些官员对前任太守花钱大兴学校,待其离任时,又“疑以为欺”,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胡宿毫不留情地进行责备。 |
B.胡宿在做宣州通判时,有一个将“囚犯”判为死刑的的案件,经过他单独而仔细地审问,终于弄清事情的真相,使这一冤案水落石出。 |
C.对于“北方”、“捕鱼伐苇”、“侵诬尺寸”引发的争端,胡宿主张“外和”,不必动用军事力量,必要时让地方官员用文书向对方申明即可。 |
D.在处理泾州卒欲作乱一案中,包拯本不想袒护相关官吏,当面对胡宿义正词严的告白时,包拯就将相关官吏赶走了事,免得授人以柄。 |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译文:
(2)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独 乐 园 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下列各句中,对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疏:稀疏 |
B.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厚:深厚 |
C.曲肱而枕之枕:枕头 |
D.濯热盥手,临高纵目盥:洗手 |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四周植木药为藩援 / 蓬门今始为君开 |
B.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 /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C.每种止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D.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孔子、颜子、庄子等人关于乐趣的论述,目的是通过对比比较,引出对独乐园的描写,并肯定了庄子论断的正确。 |
B.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在建筑设计上的造诣很深。 |
C.整篇作品,不论是对独乐园的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除作者外,没有提及家人或友人,这一构思符合文章“独乐之趣”的宗旨。 |
D.本篇名为叙写作者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隐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作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为划线字加注音。
厉王虐,国人谤王()史献书,师箴()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划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
B.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
C.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
D.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
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
A.事行而不悖 其中“悖”是相反、抵触之意。 |
B.吾能弭谤矣 其中“弭”意为阻止、消除。 |
C.阜财用衣食 其中“阜”意为使……增多。 |
D.其与能几何 其中“与”是和,同的意思。 |
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 D.而后王斟酌焉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
下面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译为:周厉王非常暴虐,国民都讽刺、挖苦他。 |
B.为川者决之使导。 译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导。 |
C.史献书,师箴。 译为: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当老师的进劝诫、规劝的言论。 |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
译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会有山川一样,财用就出来了。把下列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不堪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事行而不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
B 修我戈矛,从王于师(整治)
C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交付)
D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写文章献给)下列各句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B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
C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D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B 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终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C 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D 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2)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
(一)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节选自《淮阴侯列传》)请结合原文,用现代汉语回答问题。
(1)韩信不能被推选作官吏的原因是:
(2)韩信为什么常常依靠别人生活?
(3)亭长之妻对韩信是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气走了他?
(4)当韩信说将来一定要报答漂母时,漂母说:
(5)淮阴屠中一少年向韩信挑衅时说:
(6)街市上的人为什么笑韩信?你怎么看韩信“俛出胯下,蒲伏”的行为?在本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找出与“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句式相同的句子。
找出与“拜送书于庭”句式相同的句子
找出与“郑人有欲买履者”句式相同的句子
指出黑体词的含义,有活用现象也请指出。
(1)饭信()(2)自食()
(3)众辱之曰()(4)若虽长大()
(5)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
(6)食时,不为具食()()
(7)怒,竟绝去()竟漂数十日()翻译“竟漂数十日”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