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面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人不断探求适应时代剧变的生存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背景链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年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背景链接:20世纪初30年代,日本加速对外扩张,发动了侵华战争。
材料二   “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康有为”领导了哪一场变法?写出该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
(2)材料一中的“孙中山”领导了哪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场革命引起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举两例,2分)
(3)材料二中国共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事变后发表的?依据材料概括国共两党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国共两党英勇抗日的战例。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探求生存之路的过程中,领导力量变化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戊戌变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14—16世纪,人们思想获得了解放,世界各国及各地区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
材料二:《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这三个重要法律文献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和理论旗帜,是未来新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结构,开启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
材料三: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以往的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以人力和蓄力为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被蒸汽机车取代。工业革命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阅读材料一,分别列举一位“为人们思想解放”和使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作出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材料二中的重要法律文献分别是由哪些国家颁布的?
(2)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兴起于哪个国家?蒸汽机车的发明者是谁?
(3)根据以上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促使14—18世纪世界面貌发生巨变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18世纪,英、美、法的资产阶级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从此,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制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说出为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理论武器的历史事件。
(2) 归纳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成果,并逐一说明其作用。
(3)列举受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影响,发生在美国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各一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六十四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继续参与和推动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维护地区金融和经济形势稳定,促进地区金融合作和贸易发展。
材料二: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地区,硕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材料三: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9月2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共同缔造普遍安全的世界》的重要讲话。明确承诺中国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核军备竞赛,将继续把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将继续为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作出努力。
问题一:以上材料与当今世界的哪两大主题相关?
问题二:联合国成立于哪一年?今年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多少周年?
问题三:根据材料二我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是什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什么意义?
问题四:召开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的原因和意义何在?
问题五:结合两则材料,运用课本知识分析中国应如何才能承担起大国的责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到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亿元用了8年的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的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年-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徽省农村发生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其中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严俊昌.严宏昌等18户农民是最初响应这次变革的。
材料四: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小平同志从武昌.深圳.珠海到上海等地,一路大讲改革开放,反复强调改革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下台 。
问题一:读材料一,图中A.B.C.E是我国1980年设立的经济特区,它们分别是什么?
问题二:材料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表明了什么?(1分)
问题三:材料三中“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是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哪一项重大的改革?这项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问题四:根据材料四,可知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南巡”多少周年?材料四中,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的“发展”是指什么?
问题五: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这句话对新时期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在中国是有生命力的,因为他从根本上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是有优越性的,因为它始终把人民当做是国家的主人,联系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材料二:1979年,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的经济建设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一刀切”也不是真正的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从今往后我们要吸取教训”。
材料三: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国家杜马议员库誉佐夫说:“中国领导人选择了一条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前所未有.难以估量的成就”。
材料四: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问题一: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事件是什么?试举一例“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问题二:材料二中“一口吃个胖子”.“一刀切”各指什么事件?“一刀切”产生了什么危害?
问题三:材料三中“一条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从哪次会议后开始的?该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四:以上材料和苏联解体的事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