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2015年世博会将在意大利的米兰举办。为更全面地了解世博会,某同学在互联网上查阅了下面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资料。(8分)
【强国盛事】
材料一: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次博览会在英国召开。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没有人怀疑英国的强大,因而强大而带来的巨大召唤力使英国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许多参观者在这里看到了他们平时绝无可能看到的商品,看到了这些神奇的机器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的工作……这次世界博览会不仅是一次“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陈列,而且开创了今后数十年自由贸易的先驱,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世界上第一次博览会在英国召开的原因。(1分)
【交流盛会】
材料二: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世博会的主题是:船舶与海洋,下图是其吉祥物及标志,其标志上有“Colombo,92”、“500”字样。
(2)你知道是纪念哪一历史事件吗?(1分)这一事件对世界历史有何影响?(2分)
【科技盛宴】
材料三:见下图
(3)第一届世博会中“这些神奇的机器”使用的动力机器是什么?
(1分)举出一例材料一中“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
来完成的工作”的交通工具。(1分)
(4)从材料三的图可见当时英国工业生产方式主要是什么?(1分)
(5)假如你是18世纪60年代的一位法国银行家,现在你带着大量的资金准备在英国投资建厂。你认为什么行业最值得你去投资?(1分)
中国近代以来,革命与进步思潮风起云涌,其精神内涵影响至今。(共8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咏史诗》歌颂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主要历史功绩有哪些?
(2)《五月的辉煌》歌颂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中的“青史千秋”与“五月的精神”,是对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赞颂。你认为他们身上的哪些精神需要后人继承与发扬?
下图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阶段示意简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B两处应填写A 、B
(2)宋元时期文化为什么灿烂繁荣?
(3)试概括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特征?
曾经辉煌,一度落伍;民族复兴,中国之梦。
【盛世与繁华】
(1)上表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经济现象?
【屈辱与反思】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2)"甲午败于日本"使中国又一次遭受割地赔款之痛,请举史实说明。"甲午败于日本"与"各国租港湾之事"、"变法"之间分别有什么联系?
【团结与觉醒】
(3)据图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述史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借鉴?
山海雄奇的台州,走出山的闭塞,借着海的博大,扬帆前行。
【文章话荒凉】吾台古称荒城,僻处海滨,三代之时,人物无闻;、以来,表有所见;、之时,亦为贬谪之地。
--喻长霖《台州府志》
(1)请将隋、晋、唐、汉四个朝代按时间先后顺序填写在空格中。
【热土见崛起】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揭开台州历史新篇章,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1998年吉利家用轿车下线,开创中国民营企业制造轿车新时代;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2013年7月吉利再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013年9月吉利欧洲研发中心在瑞典正式运营,该中心由集团旗下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联合建立。
(2)台州民营经济的腾飞归功于我国哪一项政策?
(3)2010年以来吉利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当今世界哪一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对吉利有什么影响?
【人水共和谐】台州撤地设市20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五水共治",全市上下齐动员。
①台州市建成黄椒温联合供水、玉环引水、椒北引水等工程,将长潭水库的水引到缺水较严重的温岭、玉环、路桥等地。
②黄岩某金属加工公司因将有害废水直接排入江中,严重污染水质。该企业被依法判处罚金10万元,股东周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3个月。这是我市首例污染环境的刑事案件。
③台州一中将一次冲水1升的马桶代替9升的老式马桶,将雨水收集至校园中心的水池用于灌溉校园绿化。
(4)上述举措对实现人水和谐新台州分别有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认为,当时中国"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列强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中国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还认为,"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1)李鸿章认为造成"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原因是什么。
(2)基于上述认识,李鸿章等洋务派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不同阶层对产生"变局"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请列
举两项这一时期探索救国之路的实践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