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伊尹论①
苏轼
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②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 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 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 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 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③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④夫太甲之废②,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 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有删节)
【注释】①伊尹:夏末商初人,曾辅助商汤王简历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②太甲:商朝国君,在位时朝政混乱,被辅政的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反省。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于他。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乃、故 | B.故、而 | C.则、乃 | D.而、则 |
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树立高尚节操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
B.确立天下秩序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
C.树立高尚节操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
D.确立天下秩序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
第②段“推此而上”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④段中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破产。⑦藩邸:藩王的官邸。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
B.属文日数千言属:隶属。 |
C.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胜:占上风。 |
D.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故事:旧例。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疑其客曾巩所为日月忽其不淹兮 |
B.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C.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
D.记注与制诰为邻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
③复对制策,入三等④及试二论,复入三等
⑤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⑥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A.①③④ | B.②③⑥ | C.④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②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孔休源,字庆绪,会稽山阴人也。休源年十一而孤,居丧尽礼。后就吴兴沈驎士受经,略通大义。
建武四年,州举秀才,俄除临川王府行参军。迁建康狱正,及辨讼折狱,时罕冤人。后有选人为狱司者,高祖尚引休源以励之。迁尚书左丞,弹肃礼闱,雅允朝望。除给事黄门侍郎,迁长兼御史中丞,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莫不惮之。出为宣惠晋安王府长史、南郡太守、行荆州府州事。高祖敕晋安王曰:“孔休源人伦仪表,汝年尚幼,当每事师之。”在州累政,甚有治绩,平心决断,请托不行。高祖深嘉之。休源累佐名藩甚得民誉王深相倚仗军民机务动止询谋常于中斋别施一榻云此是孔长史坐人莫得预焉其见敬如此。
普通七年,扬州刺史临川王宏薨,高祖与群臣议代王居州任者久之,于时贵戚王公,咸望迁授,高祖曰:“朕已得人。孔休源才识通敏,实应此选。”乃授宣惠将军、监扬州。休源初为临川王行佐,及王薨而管州任,时论荣之。而神州都会,簿领殷繁,休源割断如流,傍无私谒。中大通二年,加授金紫光禄大夫,监扬州如故。累表陈让,优诏不许。在州昼决辞讼,夜览坟籍。每车驾巡幸,常以军国事委之。
昭明太子薨,有敕夜召休源入宴居殿,与群公参定谋议,立晋安王纲为皇太子。四年,遘疾,高祖遣中使候问,并给医药,日有十数。其年五月,卒,时年六十四。遗令薄葬,节朔荐蔬菲而已。高祖为之流涕,顾谓谢举曰:“孔休源奉职清忠,当官正直,方欲共康治道,以隆王化。奄至殒殁,朕甚痛之。”谥曰贞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通大义略:大体 |
B.百僚莫不惮之惮:敬畏 |
C.累表陈让让:推辞 |
D.节朔荐蔬菲而已荐:推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高祖尚引休源以励之常以军国事委之 |
B.其见敬如此其年五月,卒 |
C.百僚莫不惮之当每事师之 |
D.及王薨而管州任节朔荐蔬菲而已 |
下面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孔休源“正直”的一组是()
①及辨讼折狱,时罕冤人
②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莫不惮之
③孔休源才识通敏
④平心决断,请托不行
⑤在州昼决辞讼,夜览坟籍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⑤ | D.①④⑤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休源担任建康狱正期间,为人正直,断案细致公平,很少有冤假错案,而且他依法办事,不畏权贵,百官都很敬畏他。 |
B.梁高祖很信任孔休源,让他担任宣惠晋安王府长史,辅佐年幼的晋安王;晋安王也很倚仗他,还在自己的书房中为他专门准备了一张椅子。 |
C.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死了,贵戚王公都想争这一空缺,梁高祖却看中了通达聪明的孔休源,后来还多次巡幸扬州,把军国大事委托给他处理。 |
D.孔休源生病后,梁高祖非常关心,派人前去慰问,并送医送药。在孔休源死后,朝廷赠他“贞子”的谥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隋书,字君山,河南洛阳人也。岩好读书,不治章句,刚鲠有器局,以名节自许,少与渤海高颎、太原王韶同志友善。仕周,释褐宣威将军、武贲给事。大冢宰宇文护见而器之,以为中外记室。累迁内史中大夫,昌国县伯。宣帝嗣位,为政昏暴,京兆郡丞乐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言甚切至。帝大怒,将戮之。朝臣皆恐惧,莫有救者。岩谓人曰:“臧洪同日,尚可俱死,其况比干乎!若乐运不免,吾将与之俱毙。”诣阁请见,言于帝曰:“乐运知书奏必死,所以不顾身命者,欲取后世之名。陛下若杀之,乃成其名,落其术内耳。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运因获免。后帝将诛乌丸轨,岩不肯署诏。御正颜之仪切谏不入,岩进继之,脱巾顿颡,三拜三进。帝曰:“汝欲党乌丸轨邪?”岩曰:“臣非党轨,正恐滥诛失天下之望。”帝怒,使阉竖搏其面,遂废于家。
高祖为丞相,加位开府、民部中大夫。及受禅,拜兵部尚书,进爵平昌郡公,邑二千户。岩性严重,明达世务,每有奏议,侃然正色,庭诤面折,无所回避。上及公卿,皆敬惮之。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二王年并幼稚,于是盛选贞良有重望者为之僚佐。于时岩与王韶俱以骨鲠知名,物议称二人才具侔于高颎,由是拜岩为益州总管长史,韶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高祖谓之曰:“公宰相大器,今屈辅我儿,如曹参相齐之意也。”及岩到官,法令明肃,吏民称焉。蜀王性好奢侈,尝欲取獠口以为阉人,又欲生剖死囚,取胆为药。岩皆不奉教,排阁切谏,王辄谢而止,惮岩为人,每循法度。蜀中狱讼,岩所裁断,莫不悦服。其有得罪者,相谓曰:“平昌公与吾罪,吾何怨焉。”上甚嘉之,赏赐优洽。十三年,卒官,上悼惜久之。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岩好读书,不治章句治:研究,分析 |
B.其况比干乎况:情况 |
C.汝欲党乌丸轨邪党:结党 |
D.于是盛选贞良有重望者为之僚佐望:名望,声望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名节自许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B.①平昌公与吾罪,吾何怨焉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C.①大冢宰宇文护见而器之 ②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
D.①陛下若杀之,乃成其名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元岩“刚鲠”的一组是()
①陈帝八失,言甚切至 ②若乐运不免,吾将与之俱毙 ③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
④脱巾顿颡,三拜三进 ⑤庭诤面折,无所回避⑥岩皆不奉教,排阁切谏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岩在北周任官,一做官就做到宣威将军、武贲给事的官职,宇文护见到他后很器重他,就让他担任了中外记室的职务。 |
B.面对宣帝的责难,元岩说自己不是要与乌丸轨结党,只是担心皇帝滥杀会使天下人失望才劝谏的,宣帝发怒,让宦官抽打了元岩的脸。 |
C.元岩与王韶都以耿直出名,人们议论说二人才干都与高颎相等,因此拜任元岩为益州总管长史,王韶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 |
D.蜀中的官司案件,凡是元岩所判决的,没有谁不心悦诚服。那些得罪过元岩的人们互相说:“平昌公判了我的罪,我又有什么不服气的呢。”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好读书,不治章句,刚鲠有器局,以名节自许
2.知书奏必死,所以不顾身命者,欲取后世之名
3.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魁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问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额④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 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剐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擒③;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选自《刘大椭集》)
注:①疵颖(lèi ):缺点。②锓(qīn)板:雕板刻书。③拚( yǎn):通“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售:考中 |
B.余间出文相质间:问或 |
C.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假:借助 |
D.而司城固不可问矣固:本来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项是(3分)(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8.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难。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退职归乡。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辞官后回到家乡。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见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流传。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惆怅忧伤。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患盗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日:“盗可除乎?”对日:“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日:“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日:“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升龠(yuè):都是像酒杯一样的容器。
②臧武仲句: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
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
B.为盗乃甚逸也逸:快活 |
C.若夫衣食素周其身素:向来 |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相同,一样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不欲出也其信然邪?其梦邪? |
B.使窃财者刑求人可使报秦者 |
C.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D.然后可教以礼义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都不能杜绝盗贼产生的土壤。 |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有助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的本质。 |
D.![]()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5分)
译文:
(2) 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5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