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 A.法治至上 | B.分权制衡 | C.责任内阁 | D.虚位君主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能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
①政治统治②反清斗争③西学东渐④民族政策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
|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
|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 |
以下选项符合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是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
| B.拉开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
| C.清政府展开了政治自救运动 |
| D.资本成为列强经济渗透主要手段 |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政党力量多元化 | B.政权更替频繁 |
|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 D.革命任务未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