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
B.苏联很快解体 |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
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④ |
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下列表述中材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
材料 |
结论 |
A |
从1858年到190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约5到6倍 |
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
B |
19世纪末期,俄国产业无产者的人数增速加快,1900年俄国产业工人约2百万,到1914年增至约3百万 |
1861年改革后俄国工业化进程未启动 |
C |
1921年-1922年度,苏俄所收粮食税总额比此前规定的粮食征收指标减少了1.9亿普特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D |
二战后初期到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盛行,政府主要通过运用预算刺激需求,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经济目标 |
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美国经历了由二战前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到二战后的“美元坚挺,主导出口”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
A.美元贬值使美国率先走出危机 | B.美元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 |
C.美国始终是世界经济的霸主 | D.美元坚挺有利于美国商品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