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孙中山言其革命:“……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这表明孙中山认为( )
| A.共和思想是孔子大同思想的继承发展 |
| B.孔子为倡导共和的导师 |
| C.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共和思想,实行共和符合世界潮流 |
| D.共和是彻底否定封建传统道德文化 |
明代前期的“台阁体”诗歌紧密结合理学,反映上层官僚的审美情趣。明代后期,出现了倡导个性自由,要求摆脱礼教束缚的诗歌。下列与明朝诗风转变存在关联的是
| A.专制制度削弱 | B.心学影响扩大 |
| C.西学东渐 | D.商品经济繁荣 |
中国古代,人们从出生、成人、结婚到死亡,都要举行一些特殊的纪念活动。如孩子出生时,“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丧葬时,要严格依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这反映出
| A.繁文缛节限制了人们的生活自由 |
| B.社会习俗具有浓厚的礼仪色彩 |
| C.专制制度强化了等级秩序 |
| D.农耕经济塑造了宗族意识 |
王夫之设计了“环相为治”的机制:由宰相任免谏官,天子任免宰相;宰相对天子负责,谏官对宰相负责,天子受谏官监督并接受其批评。下列对这一机制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限制君权的要求 |
| B.决策权在天子手中,难以实现真正的制衡 |
| C.否定了君主制度 |
| D.参照古代的制度设计,缺乏实质性创新 |
儒家认为圣人是实践伦理道德的典范,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在朱熹看来,圣人精神境界的核心是
| A.天理 | B.三纲五常 | C.格物致知 | D.良知 |
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屈君而伸天”,其中,“天”是由儒者按儒家思想来解释的。这一思想的作用在于
| A.使儒者取得了高于皇权的地位 | B.使君主须尊“儒术”为正统 |
| C.杜绝了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 | D.使儒者丧失了学术独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