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 B.耜耕 |
| C.石器锄耕 | D.铁犁牛耕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
| A |
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锄、铲等铁农具 |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铁器 |
| B |
1904年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有:经学科、政法科、工科等,各专业预科阶段均开设经学大义、中国文学等课程 |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专业设置有中西结合的特点 |
| C |
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 |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维护民主的一种方式 |
| D |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建立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的国营“样板”工厂 |
日本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 |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大国、强国,比如统一六国的大秦帝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 A.和平崛起 | B.武力掠夺 |
| C.民主强国 | D.制度创新 |
有学者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是指
| A.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
|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
| 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
|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 A.殖民扩张时代 | B.文艺复兴时代 |
| C.宗教改革时代 | D.启蒙运动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