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
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集体农庄 |
私人土地 |
|
占耕地面积的比例 |
95%-97% |
3%-5% |
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 |
70%-75% |
25%-30% |
A.农村公有制比重逐渐减少
B.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经营的积极性
C.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
D.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中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
B.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
《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
C.导致了苏俄经济的凋敝 |
D.是苏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经济大危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