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以来,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三年以来”的革命时期内,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军事行动的直接指挥者是谁?(3分)
(2)“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这一革命运动的爆发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从此后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什么经验教训?(3分)
(3)“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以来的民主革命中,中国各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请列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重大革命斗争?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4分)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材料四:

2008年11月6日,马英九会见陈云林 2008年12月15日两岸三通正式启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1分)“倭人”“割台湾”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实现的?(1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国共首次合作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王朝实行的哪一种政治制度?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综合上述图1到图3所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材料二中法律文件规定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哪些特点?此部法律的颁布有何意义。
(3)请分别对应写出材料三中图A、图B与图C所代表的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名称。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来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亚洲,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转变,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穿透”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以下方面: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均富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界碑”、 “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现代化四个方面的表现。
(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