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选修此次必做】
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授席位的情况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年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年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
1621年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萨维里天文学
1663年
剑桥大学
卢卡西数学
1669年
牛津大学
植物学
1702年
剑桥大学
化学
1704年
剑桥大学
天文学

材料二   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革命的“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人文主义演变的轨迹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学联盟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马克垚关于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关系的观点。(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经典力学 进化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唐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按:当时西人以此代称中国),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中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材料三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据新华网资料综合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图16、17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其原因。概述丝绸之路开辟的世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简述明朝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国际关系格局分析“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汉学家或中国学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个意义而言,一部世界汉学史或中国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形象不断被重构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潮”的潮涨潮落
17、18世纪,中国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充斥欧洲。一股追求“中国时尚”的“中国潮”在欧洲蓬勃兴起……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已经从崇拜中国器物和制度转向了崇拜中国儒家文明……然而,这种“中国潮”并没有能够在欧洲长期地维持下去……为贸易利润而歌颂,为生产利润而贬低的这种现象在中国茶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取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二 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
法国汉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欧美中国研究的中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传教士的贡献远比法国重要得多。但是,这个局面很快就被改变和超越了……而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却乘势而起,成为继法国之后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中心。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三 “唱衰中国”与“唱盛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中,尽管仍陆续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类“唱衰中国”的著作,但这种声音已远不如先前那样强势。与此相反,一批被称为“唱盛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并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这些著作包括《中国的天才:三千年的科学发明》、《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等等。
——《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从世界贸易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中国潮”在欧洲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崇拜中国儒家的哪些文明内涵?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欧洲为“生产利润而贬低”中国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中国研究中心的原因。为什么“唱盛中国”著作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

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图表阐释题:比较两个城市布局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1“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的权利范围
明朝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法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主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使宰相不罢,……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针对材料三的政治体制提出哪些政治主张?谈谈你对这些主张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