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有这样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论述: “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得出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民族国家产生 | B.君主专制形成 |
C.新航路的开辟 | D.思想文化嬗变 |
美国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想要组建像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大型贸易公司……是不可能的”。他这样说的依据主要是()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 |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
C.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 D.地域性商人群体反对建立贸易公司 |
“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了超越前人的见解。”上述评论中的“他”应是()
A.李贽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
某班同学在鉴赏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时发表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它反映了北宋城市的繁荣景象 | B.它突出地表现了北宋的社会风俗 |
C.它是北宋时期![]() |
D.它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活跃 |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将国内所有的矿产、冶炼、铸造等行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经营,商人不得参与。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 |
B.保证生产所需铁制工具的供应 |
C.进一步拓展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 |
D.保证武器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