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或是把皖南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闪光点”的是( )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这些建筑和苏州的建筑基本一致。 |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看似极“土”的房屋却极具稳固性和长久保存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脉络。 |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效果却优于现代的下水道技术。 |
D.中国很多城市的一些街道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我们长期处于落后地位而迫切希望追赶上西方,又看不到自己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点,导致我们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过度追求“高楼林立”。
B.古代社会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使得整个明代建筑的形式和规模体现出无城乡差别的特点。
C.中国建筑文明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而是由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构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
D.城市要具有竞争力,就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而这在当代中国城市中,已然不可能了。根据原文,分析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哈尼梯田彭程
眼前铺展开了一个奇迹。
一个令人不由自主地屏气凝神的奇迹。在它面前,语言顿时黯然失色了,一切描绘都显得贫乏无力。
在云南高原的腹地,在哀牢山的南麓,在比遥远更遥远的地方,在高山之上的高山里,奇迹在尽情地袒露自己,仿佛一望无际的野花在淋漓恣肆地绽放。也许是因为它的僻远闭塞,才得以保留了这份本色和完整。它们美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最出色的想象力,至多也只能勉强抵达它的边缘。
这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梯田。
短短的两天中,在多依树、老虎嘴和坝达景区,我们一行远方来客,一再感受着那种难言之美带来的撞击和撼动。请想象你站在某个高处,视野所及,四面八方、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尽是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梯田。它们如同一排排海浪汹涌而来,然后瞬间突然静止、凝固,成为如今的模样。它们一层层地,由低处升到高处,由谷底爬到峰顶,充满在天地之间,让目光变作一道道往返收放的活动标尺,在俯瞰和仰视间丈量它的巨大和辽阔。往往一座山坡上,就有成千上万亩梯田。梯田随山势地形而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最大的足有数亩;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间也开田,最小的仅有簸箕那么大。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梯田上面,有漫漫云海的覆盖,梯田旁边,是茫茫森林的掩映,端的是神奇瑰丽,莫可言状,让人惊叹。
哈尼梯田,是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与数十代哈尼人的智慧和勤劳通力合作的结果。这里位于哀牢山南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来自高山森林的山泉,源源不断地流淌。在漫长的岁月中,哈尼人垦殖了成千上万片梯田,同时将山上大大小小沟箐中流淌不断的水,分渠引入田中进行灌溉。山水四季长流,梯田中可长年盈满,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
哈尼人开垦梯田,固然是为了种植,但他们的做法表明,他们决不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罔顾久远,贪婪攫取。他们的每一个行动,都考虑到了子孙后人的福祉,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呵护。这个民族信奉的是自然神,房前的一簇茂竹,屋后的一棵大树,在他们眼里都是有着灵性的。人的幸福,离不开神灵的佑护。所以他们在开垦梯田时,处处显示了虔敬和细心,照顾了山的走势,水的流向,为树木的伸展留出了空间,为鸟兽的进出安排了路径,也因而达成了人和自然万物的高度和谐。本来无生命的物体,当人以虔诚的爱心对待它们时,就会把情感注入进去,从而使得它们也仿佛具有了灵性。就像过去时代中有时被当作信物的手工艺品,一幅蜀锦或一块苏绣,被女主人怀着深情厚意,一针一线织就,爱如针脚般细密,才使得它们坚固而美丽,荡漾着无尽的韵致。
也是因为如此,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哈尼梯田,才这般仪态万方、楚楚动人。
日出时分的多依树,日落时分的老虎嘴,据称代表了哈尼梯田美的极致。因为住处遥远,我们错过了这两个时间,但即便如此,眼前所见也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了。观赏梯田最美的季节就是冬天,庄稼已经收获,视野里袒露无遗,可以充分凸显出梯田的婀娜曲折的轮廓。我们有幸在这个时节来到这里,目睹了它最动人的神韵。一级级蓄满了水的梯田,在阳光下熠熠闪烁,反射着银光,仿佛镶嵌在大地上的成千上万面镜子。
有道是既得陇复望蜀,虽然已经被盈满视野的大美深深迷醉,但潜意识中仍然有一些不满足。哈尼梯田的动人,在于丰富和变化。阴晴变幻,晦明更替,寒暑嬗变,梯田形相无穷,胜景无限。风景是若干元素的排列组合,季节,天气,植物,任何一项的变动,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整体形貌。一年四季,梯田皆有其独特的美质。夏天,秧苗青葱是一种风采,秋日,稻谷金黄又是一种韵致。遗憾的是,无缘目睹其他几个季节的迷人风景,只能在想象中加以描绘了。其实,不必说四季,即便是一天中,也有朝晖夕阴的变幻。在老虎嘴、多依树两个景点,尽管各只停留了一个来小时,但我们却已经充分体验到了这一点。明镜一样的水田,倒映着蓝天白云,明亮澄澈,但有时一大团云朵飘过,在地面某处投下了阴影,那里的梯田的水面便变成了银灰色,如未曾打磨过的铜镜。陪同游览的当地友人一脸陶醉地介绍说,清晨,梯田是玫瑰红色的,夕阳落山的时候,又是镀了金一般。正听着,忽然起风了,原本平整如砥的水面,顿时泛起无数涟漪,仿佛一幅幅揉皱了的丝绸。
有韵律,有节奏,有色彩,哈尼梯田具备了音乐、图画和雕塑的充足元素。色彩是直观的,而节奏和韵律,则体现在万千梯级的递进和迂曲之间,体现在彼此的唱和与应答之中。需要在你静默的凝视中,才会慢慢地浮现出来,升腾起来,应和着连绵的松涛声,或者近处村寨里的一声鸡鸣。哈尼梯田的质感是真切生动的,所以才有“大地雕塑”的美誉。这是真正的大地艺术,而哈尼族人民便是伟大的大地艺术家。
我们一行,自四面八方,来到西南重重叠叠大山中的这一隅。以世界之大,人生之倥偬,这种机缘只怕是难以重复,此后飞鸿雪泥,彼此暌违,只能在回忆里再度晤对了。为了使回忆能够美好和丰满,此刻,且细细地观看,深度地沉醉吧,恍惚中,物我相融,让自己变成田埂上的一棵树,一簇竹,化身为万千梯田中的某一级。那盈盈水田的明媚闪光,便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声赞叹。
(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2月26日)本文以“提前铺展开了一个奇迹”开篇,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最出色的想象力,至多也只能勉强抵达它的边缘。
(2)这是真正的大地艺术,而哈尼族人民便是伟大的大地艺术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德的科学解读刘永
道德也许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但我们却能很快领会它。一名学龄前儿童知道不该在教室吃东西,因为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但如果老师说,可以把另一个学生从椅子上推下来,这个孩子会犹豫,他会说:“不行,老师不该这么说!”孩子拒绝学坏,即便某个权威人士支持坏行为。这就是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区别。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天生就能察觉这种区别。
当然,事实上,这个孩子有时会打人,也不会觉得这样做很坏,除非他被发现。大开杀戒的暴君也是如此。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豪泽说:“不同人的道德判断力是相同的,但道德行为各式各样。”我们明白规则,但我们并不是总会遵守那些规则。
道德最深厚的基础是同情,即明白伤害自身的事物也会令别人有同样的感受。其他物种也拥有这项品质。俄罗斯灵长类动物学家纳迪娅•科茨是最早研究人类以外物种的认知能力的人之一。她在家里养了一只年幼的黑猩猩。当黑猩猩爬到房顶上时,为了让它下来,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呼喊、斥责和拿出食物,但很少起作用。但如果科茨坐下来并假装在哭,黑猩猩会马上来到她身边。
豪泽认为,所有人都掌握了他所谓的道德语法,但正如不造句语法就毫无价值一样,除非有人教你如何运用是非观,否则它也毫无用处。
是我们周围的人教会了我们。不同群体的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文化而异。在何时应该帮助别人、何时不应该的问题上,各个群体的观念冲突很大。普遍原则是:帮助与家族关系密切的人、忽视与家族关系疏远的人。一部分原因在于,亲眼所见的困境比耳闻的更加真实。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从前,你所在部落的幸福安宁对你的生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敌对部落的幸福安宁则不是,甚至是威胁。
然而,无须由国家制定道德规范,群体也能发挥这种作用。维护群体道德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就是排斥某人。相对于食肉动物,人类是弱小、没有抵抗能力的,因此,免遭驱逐是很重要的。
迫使我们遵守道德规范的机制很多,为什么还会经常出现不道德行为呢?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20位健康志愿者的脑部进行扫描,观察他们看到合法和违法场景时的反应。与关注虚拟犯罪场景关系最密切的脑部活动发生在杏仁核,这个位于脑部深处的结构帮助我们将错误的行为和惩罚联系起来,其活跃程度随着犯罪场景的严重程度上下波动。幸运的是,绝大多数人从未像连环杀手那样严重违背道德,但我们的确会在程度不那么严重的事情上违背道德。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必须在家中、社区和工作场所行为规矩,而是必须对我们所属的群体以外的人予以同等的道德关怀。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下列关于“道德”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概念,道德的含义很是抽象,也许难以进行简明扼要的清晰表述。 |
B.对人类而言,道德具有先天性,其是非观的运用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
C.道德判断力并不是简单的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知与行常常是相互割裂的。 |
D.道德是一种社会性的规范,是作为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准绳而发挥作用的。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人都具有大体相同的道德的判断力,但是日常道德表现却因人而异。 |
B.将心比心是人类乃至灵长类动物普遍拥有的品质,它构成了道德最为深厚的基础。 |
C.光凭道德自觉并不能约束个体行为,个体行为必须受到群体行为的制约。 |
D.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群体之间难有共同的道德原则。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学家对孩子是非分辨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证实“人之初,性本善”。 |
B.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在某种意义上说事关所在群体乃至国家的幸福安宁。 |
C.既然道德具有先天性,那么在此基础上会很容易引导全体公民做好事,并蔚然成风。 |
D.道德建设上的最大难题,是跳出所属群体的小圈子,给予全人类以博爱。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风吹稻浪
徐晓佳
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摇一摆,像荡秋千。
娘咧嘴笑。
是哩,稻子熟哩。要收哩!
娘就打来电话:囝,回来吧,收稻哩!
我不情愿:快毕业了,投简历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还回乡做苦力?
又不能回绝——家里只娘一人。
只得收拾一番,踏上北归的火车。
到家。檐前屋后找不见娘,却在田间稻浪里发现了。娘朝我笑着说:来了好,来了好,穗沉得要断,正等人割哩!
我心里满是忧虑:真要割稻?两亩多稻田,单靠两个人两把镰刀,割到猴年马月?
急啥?娘站在田埂上说,这么些稻,还怕割不完?你爹在的时候,他一人就给收拾利索了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就是人来疯。
一阵风吹来,窸窸窣窣。
我可受不了——怎么叫人受得了?我说:娘,都啥年代了,现在全都机械化,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施肥,机械化收稻,谁还脸朝黄土背朝天傻干?告诉你,你这是典型的小农思想,听我的,叫收割机,保管比爹快。
娘脸偏一边说:啥叫收割机?我和你爹咋没听说过?
这开哪门子国际玩笑!人类都计划登陆火星了,娘竟说不知道什么是收割机!我四下张望,指着远处一台在田里工作着的收割机,说:快看,就是那个,那就是收割机,一边朝前开,一边把稻脱粒装袋。
娘低头对着稻田说:娘是啥也没见着哩,囝。
不抬眼去看,怎么看得见?
我终于有点气恼,说:娘,你肯定舍不得那几十块收割费,别顽固了,都什么年代了,该偷懒就偷懒,两亩多地靠人割怎么吃得消?
娘把手放到额头上,说:真的啥也没哩,囝。
存心不想看,怎么看得见!——娘铁了心不想看见?
我不甘心,说:娘,别心疼那几十块收割费了,现在几十块钱算个啥?不够领导抽包烟,不够老板吃顿饭,不够学生买双鞋。
娘不作声。
又一阵风吹来,稻浪汹涌澎湃。
娘还是不出声。
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无奈,我只得转身朝家踱去。可以想见,我将不得不套上破外衣,戴顶烂草帽,揣把磨得锃亮如新的镰刀,然后龙虾似地弓背弯腰流血流汗地劳作。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拼命学习,考上大学,想在城里找工作,然后买房,安家,再买车,娶妻,生子……彻彻底底变成城里人。
可眼前竟逃不掉这恼人的活儿!
我故意拖拖拉拉,磨蹭了半个多小时,才穿了那可恶的行头出门。
令我始料未及的一幕出现了:老远,一台收割机正在娘跟前的稻田里轰鸣,稻子成片消失,唯留下车轮碾过的两行干枯印迹。
我走过去,站到娘身边。娘揉着眼睛说:囝,你不晓得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倒是人来疯……
秋风又一次吹来,但再也吹不起稻浪汹涌,只微微撩起娘耳边几根老发。
(选自《短小说》2009年第3期)分析小说首段文字的手法和作用。
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摇一摆,像荡秋千。
答: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
答:分析小说中母亲和“我”的形象的特点。
答:这篇小说意蕴深厚,请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小说的主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变话”看六十年变化
李 勇
人民解放军进北京后不久,老同盟会会员、南社创始人、诗人柳亚子先生呈诗毛泽东,开首两句是:“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毛泽东唱和一首,最末两句是:“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两位诗人以独特的话语方式交流,其背后的深意,则需在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语境中去体会。
而在今日,人们的交往话语却是另一种风格。你可能接到朋友的这类短信:“别总当宅男,今晚请你出去‘撮’一顿。”收短信后可能这样回复:“只要老哥你埋单,我打的飞速赶到。”这番对话,散发着网络时代的话语气息。
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大体保持稳定。而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发端于民间,顺应了历史潮流。从中国社会巨变洪流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捕捉、深刻理解了这种话语变化趋势,逐渐形成了明白通晓、生动活泼的话语方式,从“打土豪、分田地”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革命年代不断号召和凝聚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伟人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启了全新的话语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整个社会话语激情澎湃,呈现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的特点,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在“极左”时期,从“坚决打退”发展到“横扫一切”,连恋人之间的通信,也充斥着这类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话语表达进入了又一次巨大的变化期。这种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呈现的特点是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以及“经济建设为中心”语境下对财富的追求。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东南西北中,发财在广东”等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下海”“申奥”“入世”、炒股、买房、“奔小康”、依法治国……一长串热词相继涌现,见证了人们生活不断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程。而由于人员流动加快和传播技术进步,社会语言的流变也由点到面,由一隅走俏到风行全国。如广东方言词汇“的士”“搞定”“埋单”和东北方言“忽悠”,很快就成为全国人民通用的词汇。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等为代表的新话语日益深入人心。而互联网技术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也使中国人话语表达呈现全新面貌,年轻人成为了推动语言变化的生力军。在网络时代,年轻的“新新人类”创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话语,如“东东、美眉、雷人”等等。这些话语创造,虽然还有争议,但已经开始影响国人的表达方式。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处在一个不断“变话”的时代。话语表达方式呈加速度变化,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丰富内涵,映照出人们心灵世界的多彩变幻,构成了60年中国社会历史巨变的别样风景。
(选自2009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下面对60年来曾经流行的话语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别总当宅男,今晚请你出去‘撮’一顿”等一类短信内容,散发着网络时代的话语气息,大多是“90后”的话语方式。 |
B.诸如“打土豪、分田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些明白通晓、生动活泼的话语,曾是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 |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知识尊重的话语特点。 |
D.“东东、美眉、雷人”等“新新人类”的创造话语,以个性鲜明的特点在争议中开始影响国人的表达方式。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和“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其背后的深意,离开特定的时代语境是难以领会的。 |
B.互联网技术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使得中国人话语表达呈现全新面貌,年轻人因此成了推动语言变化的生力军。 |
C.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一些话语的表达呈现某种泛化意识,譬如“坚决打退”“横扫一切”等话语曾充斥在恋人之间的通信中。 |
D.人员流动加快和传播技术进步,促成某些局部区域的流行语可能很快就成为全国人民通用的词汇。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而此前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保持稳定。 |
B.社会的发展会引起语言文字的变革,这些变革发端民间、顺应历史,见证了人们生活不断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程。 |
C.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处在一个不断“变话”的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话语表达方式呈加速度变化。 |
D.建国60年来,从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话语、尊重知识和追求财富话语,一直到网络新话语,这些“变话”现象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午夜听蛙
①月色清朗如昼,蛙鸣激荡如鼓。入夏,蛙鸣初起的时候,整夜都可以欣赏到这裹挟着自然天籁的曲子。乡间的蛙鸣率性而起,自由而落,时而如花瓣飘零,时而如骤雨突降,时而如轻风微徐。若许城中也有一个人造小池塘,里面或有几只豢养的蛙,入夜那稀疏的蛙鸣怎比得过炫目的霓虹,赛得过轰响的马达。寂寞的蛙,孤单的蛙,可怜可叹的蛙呀!它们也许会想:不如做一只乡村水田里可以无忧无虑歌唱的蛙,自在快活,没有束缚,免生烦恼。
②蛙也会哀叹自己的命运?可是,蛙毫无选择的余地。
③荒山野地也罢,闹市园林也罢,蛙鼓依然响亮。或高亢,或低沉,或婉转,或直白,纷纷散落在夜的黑幕中。一日午夜,我惊诧于蛙声非凡的穿透力。如一种思想,沁入我的内心,不停地在脑中回旋、激荡、澎湃。睡意全无,思绪正浓。走出房间,蛙鸣更清晰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毫不保留地袭来。没有经过月光浸润,也没有经过雨水洗涤的蛙声,更加突显出诱人的魅力。
④“呱呱——呱呱——”层次分明,节奏清晰;“滴滴——滴滴——”音律和谐,韵味丰厚;“咕咕——咕咕——”调子浑厚,音色美妙。好一田激越了思想,丰富了乡村大地的蛙鸣啊!
⑤走进“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蓬勃诗意中,品读蛙鸣丰厚的内涵。憧憬“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与希望。心宁静而怡然,为蛙从容淡定的品质而自惭形秽。也许欣赏这支曼妙小夜曲的只有水田里的蝌蚪,枝头的猫头鹰,不甘寂寞的杜鹃鸟,还有我这个夜半醒来的人。蛙儿们可不管这些,只管鸣叫,也许是呼朋引伴,也许是历练嗓子,也许只是闲暇时的自娱自乐。没有丝毫恼人的成分,只有沁心润肺的因子。大山因蛙鸣而愈显静默了,小溪因蛙鸣而更加欢畅了,田野因蛙鸣而倍感宽阔了,黑夜因蛙鸣而尤为丰富了。
⑥蛙鸣不绝,层层叠叠,反反复复,如《诗经》里重章叠句的调子,优雅、清新、丰厚。也许,《诗经》里许多优美的篇章就是来自自然的灵感吧。我仿佛看到远古的学堂里,一群摇头晃脑的诵经人,神情怡然,醉在悠远的意境里。蛙声一刻也没有停止,似断实续,如女子撩拨的琴弦,铮铮之音余韵悠长。尽管欣赏这美妙的乐章吧,不要去探寻是哪只娇小的青蛙发出来的。
⑦蛙鸣如梦笼罩了夜,也笼罩了我的心情。蛙是夜的精灵,蛙鸣是夜最好的抒情。一腔或忧怨,或欣喜,或惆怅,或希冀,洒在田垄间,泼在山地里。大地为席,苍穹为盖,山峦为琴,抚古今情思,奏天然绝响,多么宏大,多么旷达,多么无际无垠啊。
⑧白天是很难寻见蛙声的,阳光太强烈,人的思想也太浮躁,怎欣赏得了蛙鸣?黑暗笼罩了一切,惟有用耳朵才能感受得到细腻的蛙鸣。没有半点狂躁,丝毫马虎,那嘈嘈切切,珠圆玉润的旋律才倍显生动,才分外诱人。也许,这才是蛙鸣钟情于夜晚,青睐于月色的主要因由吧。
⑨月色洗却了思想的尘垢,蛙鸣净化了灵魂的浊污。无需深入田间,只要带着闲适的心情,在乡野大地转上一圈,或住上几宿,就一定会叹服于满田的蛙鸣。没有修饰,没有刻意,随便而作,率性而为,这支清丽的曲子就具备了激荡人心的力量。夜深了,蛙鸣不断,如一种深邃的思想把大片的黑暗照亮。
⑩也许,夜尽之时,蛙鸣也就消逝了。夏日的夜是短暂的,蛙儿们没有放弃追寻自己的梦,而是极尽生命之能把夜演绎得无比生动。暮色四合,蛙鸣铺展,一种思想又会在天地间升腾。
(选自《散文百家》2009年10期,作者周仕华有删改) 请说出⑤段中“黑夜因蛙鸣而尤为丰富了”句中“丰富”的含意。
请说说你对第⑨段中划线句子的含意的理解。
第①段中写到城中人造小池塘中的蛙鸣,有人觉得多余,不如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请说说第5段开头引用诗句的作用。
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对文章最后一句 “暮色四合,蛙鸣铺展,一种思想又会在天地间升腾”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