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25℃时一些难溶物质的溶度积常数如下:
| 化学式 |
Zn(OH)2 |
ZnS |
AgCl |
Ag2S |
MgCO3 |
Mg(OH)2 |
| 溶度积 |
5×10-17 |
2.5×10-22 |
1.8×10-10 |
6.3×10-50 |
6.8×10-6 |
1.8×10-11 |
根据上表数据,判断下列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2AgCl+Na2S===2NaCl+Ag2S
B.MgCO3+H2O
Mg(OH)2+CO2↑
C.ZnS+2H2O===Zn(OH)2+H2S↑
D.Mg(HCO3)2+2Ca(OH)2===Mg(OH)2↓+2CaCO3↓+2H2O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
| B.硫粉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可以生成SO3 |
| C.将少量SO2通入BaCl2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 |
| D.既可用品红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鉴别 CO2和SO2,不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CO2和SO2。 |
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
|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
| C.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 |
| D.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MnCl2·4H2O |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 A |
过量的Fe粉中加入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 |
溶液呈红色 |
稀 将Fe氧化为![]() |
| B |
CO2通入BaCl2溶液中 |
有白色沉淀出现 |
生成了BaCO3沉淀 |
| C |
Al箔插入稀 中 |
无现象 |
Al箔表面被 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
| D |
用玻璃棒蘸取浓硝酸点到蓝色石蕊试纸上 |
试纸先变红色后褪色 |
浓硝酸有酸性和氧化性 |
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使酚酞变红的溶液:Na+ Cl-SO42- AlO2- |
| B.某无色溶液:CO32-NO3-Al3+ Ba2+ |
| C.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中 NH4+、Cl-、Na+、SO42- |
| D.酸性溶液中: NO3-、SO32-、Na+、Fe3+ |
某固体物质和某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5,则发生反应的物质一定不可能是
| A.Zn和浓H2SO4 | B.Cu和浓HNO3 |
| C.Na2O2和NH4Cl浓溶液 | D.C和浓HNO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