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飞机安全吗?
【事件回放】
2014年3月8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现在,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在搜寻MH370航班,航班上有239名乘客,其中有154名中国人。MH370航班失联让人们再次关注飞机的安全性,飞机是否如过去所称的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官方数据】
过去得出乘坐飞机最安全的结论是根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公布的一些资料。按每百万次飞行发生的有人员死亡的空难事故的次数计算,1991年是1.7次,1999年首次降到1次以下,2000年再次下降到0.85次。按2000年的概率算,也就是117.65万次飞行才发生一次死亡性空难。
但是,早就有不少研究人员对比航空和铁路方面的数据得出了飞机没有火车安全的结论。世界银行统计的2005年至2012年世界民航客运量的总人数是189.1亿人,中国经济网的“21世纪以来全球主要空难事故统计一览”显示,2005年至2012年全球飞机失事致死人数为4756人。如此,则4756人比189.1亿人,比率为25.15人/1亿人。即每1亿人乘坐飞机,约有25.15人因飞机失事死亡。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铁道部的统计,2005年至2012年,全国铁路共运输旅客120.04亿人,火车发生事故共造成166人死亡。如此,则166人比120.04亿人,比率为1.38人/1亿人。即每1亿人乘坐火车,约有1.38人因火车事故而死亡。所以,乘飞机的总死亡几率是乘火车的18.22倍。
当然,这个统计分析有几点缺陷,一是用中国的铁路客运与世界的空运相比较,不太全面;二是年限只有8年(2005年~2012年);三是全球飞机失事死亡人数还包括了少数军用飞机。尽管有这些不足,但综合多项因素判断,即便乘飞机的死亡几率不会是乘火车的18.22倍,乘飞机的危险性也大大高于乘火车。
【失事背后】
飞机失事有一个重要规律,即在“黑色10分钟”内危险性最大。飞行过程包括起飞、初始爬升、爬升、巡航、下降高度、开始进场、最后进场、着陆8个阶段。以1.5飞行小时的航段来看,这8个阶段每个阶段在整个飞行过程中所占的时间比例不同,发生事故的几率也不相同。总体而言,起飞和着陆占总飞行时间的6%,但事故几率却高达68%。 乘客们在安排飞行航班时,最好选择“直飞班机”。当然,空难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恐怖袭击等原因外,常见的空难原因有人为因素、环境因素、飞机质量因素等。国际民航组织对飞机失事分析的数据统计表明,人为因素占80.5%。其中机组原因占62%,操作程序占15%,维修因素占3.5%。
尽管现在人们对飞机安全有种种疑虑,但是,选择乘飞机的人并非少数,而且由于飞机的效率高,远距离运输更合算,很多人也不得不乘坐飞机出行,这里就有一个选择飞机机型的问题。 在选择飞机机型方面,应该选择至少30个座位以上的飞机。专家指出,飞机机体越大,受到国际安全监测标准也越多、越严,而在发生空难时,大型飞机上乘客的生存几率也相对较小飞机来得高。
美国《商业周刊》杂志在2009年发布了一份全球主要机型致命飞行事故发生率排名报告。在全球民航飞机中,事故率较高的都是一些服役时间较长的机型,其中包括俄制伊尔-76飞机、俄制图-154飞机、波音737-JT8D飞机、空客A310飞机和麦道DC-9飞机。
不过,飞机失事还有一个规律,88%以上的空难事故中的人员是可以幸存的。这是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在1980年的一个调查报告中的结论。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仍然是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现代化的大型客机都有两台或两台以上发动机,即使只有一台发动机正常工作,驾驶员操作正确仍能维持最低安全限度的飞行。客机上还有供旅客使用的紧急出口,配备有紧急自动充气滑梯和救生衣。这些都是紧迫降后,在机组人员指导下完成离机逃生的手段。客机上通常不给乘客配备降落伞,因为民航飞机一般是在万米高空飞行,这个高度空气稀薄,有很强的气流,而机舱内完全是一种增压密闭的状态。一旦打开舱门,飞机会瞬间解体。就算飞机上为旅客准备了降落伞,一旦发生事故,飞机坠毁的时间可能只是几十秒钟,让几百名惊慌失措的旅客排着队从机舱中跳出也是不可想象的。
【知识贴士】
1. 与其他交通事故不同,一些飞机往往未能在飞行测试期间发现其缺陷,须通过航空事故才能发现。如1954年英国海外航空781号班机空难后,发现彗星型客机的设计有严重瑕疵,机身蒙皮厚度不足,机上的加压系统出现问题,导致金属疲劳……
2.跳伞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要求,没有经过训练的旅客根本不可能在瞬间完成跳伞的技术动作。阅读上述材料,你认为乘坐飞机安全吗?请结合材料写出三点理由。
下列说法符合以上材料的一项是( )
A.综合多项因素判断,乘飞机的危险性大大低于乘火车。 |
B.以1.5飞行小时的航段来看,起飞和着陆占总飞行时间的6%,所以事故发生率最低。 |
C.客机都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发机动,即使只有一台发动机工作,飞机仍能飞行。 |
D.客机上有供旅客使用的紧急出口,配备有紧急自动充气滑梯和救生衣。 |
五一长假,住在杭州的王明一家乘飞机去三亚旅游,杭州到三亚共有下列三个航班,王明一家选择哪个航班安全系数最高?请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A.杭州萧山机场直达三亚凤凰机场的NS3301航班(小型机,座位114个)。
B.杭州萧山机场直达三亚凤凰机场的CZ6899航班(中型机,座位189个)。
C.杭州萧山机场到湖南中转,再到三亚凤凰机场的MF8351航班(中型机,座位189个)。王明上飞机时要求发放降落伞。如果你是空乘人员,该怎样向他解释?
阅读下文,完成1-4题。(17分)
父亲
①我出生的时候父亲28 岁,婴儿时候的我很胖,脸蛋、胳膊和腿都无一例外的滚圆。我想象不出那么瘦的他抱我时是什么样子,家里居然没有一张一岁前的我与他的合影。
②我能记得三岁时被奶奶牵着走街串巷唠家常,也记得坐在妈妈当老师的小学教室里被一群哥哥姐姐围着看,但之于他最早的记忆却莫名其妙的模糊,虽然总是他陪伴我的时间最多。
③最早的记忆来自四岁夏天的一个傍晚,我们爬上奶奶家的房顶看夕阳。他问我要不要去上幼儿园啊,我说好。初秋幼儿园开学了,他骑自行车送我,一直路过苍翠的田野和安静的村庄。
④第一天上学,我一改之前说好的“听话”,他一走我就放声大哭,他无奈,只好在窗外站了一天陪我,直等到教室朝西的灰木窗框被傍晚的斜阳照成柔粉色。第二天,他一走我还是哭,于是他只好指着停在院子里的自行车跟我商量:“我站着太累了,去你们老师办公室坐着吧,我保证不
走,你看我自行车在这儿呢。自行车在这儿我走不了对吧?”我想了想,答应了,上课的时候一直监视着那辆自行车。后来我才知道,虽然自行车一直放在那里,但他却偷偷地溜走坐了公交车去上班。不小心说出真相的时候,他不顾我的愤怒,幸灾乐祸地笑我:“小孩子真好骗啊。”
⑤妹妹出生之后,妈妈常常走不开,所以总是他接我放学。有时候他下班晚了,我只好坐在幼儿园门口高大的梧桐树下等他。北方小镇的街道,车辆路过时会有尘土在阳光投射下的阴影里飞扬。旁边有白发的老奶奶摆摊卖凉粉,还有灰色的鸽子拍着翅膀飞过天空。我把脚边的小石子踢来踢去,把所有路过的蚂蚁数了一遍,才看到他骑着那辆老式的黑色自行车,按着铃铛来了。
⑥他给了我最好的童年时光。给我买足球鞋,在少年宫的小操场上教我踢足球。也帮我选连衣裙和绣着粉红色花朵的小皮鞋,还有琴键雪白的电子琴。春天带我去看漫山桃花,走过长长的田垅找一大片空地放风筝。夏天去看荷田我顶着一片荷叶坐在水塘边,光脚在水里晃来晃去,被突然跳出来的小青蛙吓一跳,溅一身的水花,然后两个人一起哈哈大笑。秋天来了,他每天早晨把我一头睡得凌乱的短发梳得整整齐齐,系上围巾之后再走远几步左右端详一番,满意地笑一下,然后看我出门上学。
⑦初中开始学物理化学之后,我渐渐开始读的吃力,又因为上学早,一夜之间便告别了原本无忧无虑的时光,不快乐的样子越来越多。有一次期中考试之后开家长会,班主任给家长们布置了个“作业”,让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就我所知,很多同学的家长都没有写,但是他很认真地写了,还仔细地用信封封好交给我。几页白纸上,他详细地分析了我的各科试卷与成绩,还罗列了一条一条的意见与建议。那封信我用了很久才看完,差点看出了眼泪,暗暗地发誓总有一天要让他为我骄傲。后来陆续几次搬家,已经再也找不到那几页稿纸,可是我记得他端正的楷书和笔尖渗入纸张的期望。
⑧我的叛逆期来得晚,但也几乎持续了整个高中。学习压力大,加上经常生病吃药,戾气十足,和他的交流日益变少。每一天深夜的晚自习放学之后,他像往常一样接我回家,在深而悠长的小巷里只用踢踢踏踏的足音陪着我度过沉默灰色的青春。那漫长的几年,我只顾着沉浸在自己伤春悲秋的世界里,竟从未理解过他看着我终于长大却数年无话可说的无限寂寞。
⑨直到上大学的某一天,他到学校看我。已临隆冬,冷风肆虐着钻进脖子,我挽着他的胳膊在陌生的街道上慢慢地走。想起二十年里他陪我走过的路从故乡熟悉的大街小巷到异地他乡起风的街头,我的脚步从蹒跚变得稳健,他的脚步却从急促变得缓慢。是他将所有深沉的爱意都注入了我不断变大的脚印里,而我却残忍地将每一步成长都化作皱纹刻上他的面庞。本文讲述的父女间的故事朴实感人。20年来,父亲“给了我最好的童年时光”,默默地陪伴和引导着我的成长。请用简明的语言补出相关的故事内容。(6分)
我上幼儿园的第一天,父亲站在窗外陪了我一整天;第二天,;妹妹出生之后,总是父亲接我放学;……初中一次期中考试之后,;在我叛逆的高中时期,;在我上大学时,。联系全文,说说第⑦段段末加点词“期望”具体指什么?(3分)
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
(1)夏天去看荷田,我顶着一片荷叶坐在水塘边,光脚在水里晃来晃去,被突然跳出来的小青蛙吓一跳,溅一身的水花,然后两个人一起哈哈大笑。
(2)想起二十年里他陪我走过的路,从故乡熟悉的大街小巷到异地他乡起风的街头,我的脚步从蹒跚变得稳健,他的脚步却从急促变得缓慢。
我选第( )句:根据第⑧段内容,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出父亲面对“我”的叛逆时的内心活动。(4分)
阅读下面一封书信,完成1-3题。(14分)
亲爱的女儿:
①表姨家的瑶瑶妹妹鼻子出血,她妈妈并没有当回事。瑶瑶的鼻血出了了个上午,表姨才领着她慢腾腾地去医院检查,结果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瑶瑶的血小板计数才2000 血小板正常范围是10万至30万,而2000的血小板意味着与个人的凝血能力已经接近于零,所以瑶瑶才会鼻血不止,更可怕的是假如脑内或者体内任何一个血管的破裂,都会造成出血不止而危及生命。好在用药及时,瑶瑶已经恢复了健康。表姨说,就是因为瑶瑶经常出鼻血,而且她小时候也经常发生鼻子出血的情况,才会发生这样的事。她说:“见惯不怪差点要了孩子的命啊!”
②生活中,“见惯不怪”的害人现象比比皆是。行人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但在我国闯红灯过马路似乎已经成为习惯,2006年5月26日开始,网上纷纷出现“沪上全民动员‘学’过马路”的标题,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怪”已经变成’惯”了,而这种”惯”的直接后果就是生命安全。据荆楚网2007年7 月4 日报道,不文明过马路已成为致人死亡车祸的重要原因。武汉市交管部门通报,2007年上半年,该市因车祸死亡164 人,其中近半是因为行人、非机动车乱穿马路。
③亲爱的女儿,更多的见惯不怪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比如现在的大学生们常常把脏衣服打包带回家,让妈妈给洗衣服,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还记得我看过这样的漫画:大红的喜字张贴在窗户上,说明这是一对新婚夫妇,灶台上的水壶冒着腾腾的热气,衣着时髦烫着卷发的女孩子正拿着电话在问:“妈妈,水开了,我怎么办呢?在哑言失笑的同时,竟也感同身受起来。亲爱的女儿,这样的见惯不怪到底害了谁呢?
④不仅如此,“见惯不怪”还会让整个民族蒙羞啊。“‘中国人,便后请冲水’, ‘请安静’, ‘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这是在网上摘的,妈妈去过日本和新马泰,对于中国人不文明的现象,确实受到强烈的震撼。
⑤亲爱的女儿,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认真思考一下,见惯也要“怪”,不仅要“怪”,还要主动抵御“惯”。当然有时候这也需要勇气,当周围的人都闯红灯的时候,你走信号就可能换来别人异样的目光;当周围的人都争抢着挤公车的时候,你排队可能会很久才能上车……还有自身的一些丑陋的“惯” 懒惰的“惯”、拖拉的“惯”、对自己要求不严的“惯”……
⑥这些坏的“惯”有的是我们能识别的,有的是我们身在其中并没有察觉的。昨天有个同事说每天坐公车总是碰到一些中学生,吵吵嚷嚷直到他们下车,这就是学生们没有察觉的坏“惯”,他们并不清楚在公众场所大声喧哗是不好的习惯,不知道错误又怎么能改呢?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
⑦其实无论是小学生守则还是中学生守则,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人们都是学习过的,但为什么总会有一些“见惯不怪”的事情发生呢? 因为我们常常是课本知识和实际相脱离,规范背诵得滚瓜烂熟,却从没想过如何实践。嘴上背诵着中学生守则“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不乱摆放。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其他劳动。”实际上这些活又有几个同学能做呢?当然这里面既有孩子的因素也有父母的责任。
⑧亲爱的女儿,努力克服已经被识别的不良的“惯”,睁大眼睛用心去识别隐藏的不良的“惯”,不要让“见惯不怪”害了自己。
爱你的妈妈
2009 年6 月14 日
(节选盈怡《给女儿的第二百一十六封信》)信中①—④段,针对生活中充斥着大量“见惯不怪”的现象;作者主要从 “和
两方面分析了它的危害。(4分)作者认为怎样才能避免“见惯不怪”现象的发生? 请简要概括。(答出三点即可,6 分)
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围绕“文明旅游”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4分,字数在100字左右)
[链接材料]
2014年9月16日,正在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下塌饭店会见中国驻马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和华侨华人代表。当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王福康说到中马旅游合作时习近平一番幽默的插话,“我插一句啊,也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当地海鲜。”引得全场响起一片笑声和掌声。
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2分)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阅读相关文段,完成1—3题(共10分)
肌肉运动的奥秘
【资料一】肌肉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肌纤维”则是组成肌肉最基本的“单元”,肌纤维中,除了有细胞必备的配置外,还有大量的“肌丝”,也就是肌蛋白。肌丝受神经支配,可以发生形变,造成肌纤维的伸缩,而不计其数的肌纤维发生伸缩,就是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资料二】物以类聚,“肌”以群分,肌肉根据“工作需要”,有着不同的类型,其特点如下:
类型 |
位置 |
运动特点 |
肌纤维特点 |
骨骼肌 |
大多位于四肢,躯干等部位,可以看到和感觉到。 |
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同时又大多依附在骨骼上,靠牵引骨骼而产生运动。 |
是所有肌纤维中最长的,能达到40毫米。 |
平滑肌 |
人体的消化系统,血管,膀胱和呼吸道中,看不到,也感觉 不到。 |
收缩舒张自发进行,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 |
长度较短,只有20-300微米。 |
心肌 |
只存在于心脏,看不到,也感觉不到。 |
不受人的意识控制,但又能快速收缩 |
直径比骨骼肌粗,排列成网状 |
【资料三】人体骨骼肌共有600多块,它从一丝纤维开始,到最后组成一块肌肉,并不是简单的堆积、捆绑,而是“逐级累加”——每条纤维的外部,有一层结缔组织膜把它们紧紧裹住,N条肌纤维平行排列在一起集合成纤维束后,又会有一层结缔组织膜把它们紧紧裹住,而这些纤维束再聚到一起,还会再有一层膜来包裹。如此便形成了肌肉块。这样一层一层分级包裹,就如同生产钢缆时,从钢丝到钢缆的制作过程,可以让组织的负荷强度最大化。
【资料四】肌肉运动时,如果氧气不足,葡萄糖代谢产物就会变成乳酸,如果肌肉持续强力收缩,导致血流中断,乳酸就无法被快速代谢,量大了就会刺激神经,产生酸痛感。等停止运动一分钟左右,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而运动过后的肌肉酸痛,其实并非主要由乳酸造成,而是因为肌肉长时间“闲置”,突然大幅用力,造成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受损,也就是俗称的“肌肉拉伤”,只不过拉伤程度较低,感觉与乳酸堆积类似。当然,肌肉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自我修复这种“肌肉拉伤”的。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请分别概括【资料一】和【资料二】所介绍的内容。
【资料四】中介绍的运动过程中产生酸痛感的机理是什么?
阅读链接材料,根据上述资料内容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由于学习紧张,小张同学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行锻炼了,星期日突然打了一场篮球,结果第二天就浑身肌肉酸痛。
(1)小张第二天浑身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什么?
(2)为了避免出现第二天肌肉酸痛的现象,小张应该怎么做?
阅读《天外财富》完成1—3题。
天外财富
(1)雨,从天外飘来。
(2)我打着一把伞,走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路边树下站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正淋着雨水。
(3)“快进来!”我扬了一下伞,向她喊道。
(4)女孩飞快地跑到我的伞下,用小手拉着我的胳膊,缓缓地与我同行。
(5)“你是往前走吗?”我问她。“嗯,哪儿都行”她随口而答。
(6)“去做什么?”“找一个人,不,不找了,已经找到了。”女孩声音满含欣慰。
(7)“他在哪儿?”“就是你。”她扬头告诉我。
(8)“找我吗?”我笑笑,觉得小姑娘很有意思。
(9)“我得了一笔财富,”她说,“可我不想要,我要把它送给雨天给我打伞的人。”
(10)“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我试探着问。
(11)“是的,所以我要把这笔财富给你。”她把手伸进了口袋。
(12)我不觉得欣喜,只觉得有意思,于是便信口问:“真是天外飞来的财富!你要给我多少?一块钱还是两块钱?”“不,是十万!”
(13)“十万?你带在身上?”
(14)“对,带在身上。”女孩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大钱。递到我手里。这是一张画满水彩的硬纸片,上面写着十万元。这是小姑娘自己做的“钞票”。
(15)我大笑起来:“哈哈,这是天外财富!谢谢你,我收下了。”我把“大钱”装进了口袋。
(16)“你失望了吧?——可你没让我失望。”女孩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兴奋。
(17)“我读到一篇小说——一个女孩得到一笔财富,她要找一个在雨天让她共伞的人,把钱给他。第二天,她就去了。”
(18)“找到了吗?”“第二天没下雨。”
(19)“后来呢?”“后来下雨了,但没人理她。她在树下站了一天,只有那棵树为她遮雨,后来她哭着把钱塞进树洞里。”
(20)“这真悲惨。”“可我不信。我觉得不会这么坏,我非要自己试一试。”
(21)“所以,你就试了?”我问。“对,而且我没失望!”我看了她一眼,那是一双渴求而感动的眼睛。
(22)雨还在下着,从雨丝里透过清香的空气。
(23)“你没想过会失望?”我问。“想过,可我还是没失望。”她的手更紧地挽住我的胳膊,我猛地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雨丝浸润着我的心,说不清的感觉扩散开去,像是在融化,又像在凝结。
(24)“只是我没有财富。”女孩歉意地说。
(25)“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
(26)来到一个车站,我把女孩送上了车。她透过缓缓移动的车窗,大声说道:“我懂,不是钱,是财富,对吗?”从她的语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感动。
(27)我整整雨伞,继续向前。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28)我真希望,在这日益被柴米油盐所羁绊的日子里,在这日趋被钢筋水泥所包裹的城市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财富”!
(作者北原,有改动)请从小女孩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地点 |
情节 |
心情 |
路边树下 |
找到共伞的人 |
① |
小街路上 |
② |
兴奋 |
③ |
与“我”告别 |
④ |
下面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 我猛地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如同一阵悄声无息的雨丝浸润着我的心,说不清的感觉扩散开去,像是在融化,又像是在凝结。”文章第(28)自然段中的“财富”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和感悟。(150字左右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