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已成为美国部分农产品的最大海外市场,2010年进口美国大豆花费为l08亿元;预计2012~2013年度,将从美国进口玉米200万吨以上。中美共同签署了《中美农业战略合作规划(2012~2017年)》在中国实行中美互补型双边农业科技合作。
材料二 左图为“中美互补型双边农业科技合作模式图”,中图为“美国中部农业分布示意图”,右图为“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1)读材料一,中美农业合作项目多种多样,图20中甲框内可能代表的信息是          

A.自然资源 B.市场 C.资金 D.技术、设备

(2)读材料二,从农业地域类型看,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中部地区都属于          ,其生产的特点有                                                                         
(3)美国东北部 “钢都”匹兹堡实现了再生转型为科技新城,“汽车城”底特律却于2013年宣布破产了,有人认为我国东北工业区应学习匹兹堡实施“资源枯竭型旧城向科技新城转型”,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青海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青海馆以“中华水塔·三江源”为主题,展现中华水塔的山水风情与三江源的生态意境,引导人们寻找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出生地,揭示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和城市之源。
1).青海馆外墙的色调由明快的绿、白两种颜色构成,绿色代表着江河源头的生命气息和净土特色,白色象征着高耸的昆仑雪峰。“青海省地理简图”上甲、乙、丙三条山脉中表示“昆山仑脉”的是____;图中A、B、C三大江河分别是指黄河、长江和______.
2).分析青海省成为“中华水塔”的自然地理条件。
3).世博会青海馆以“源出青海”为核心概念.展现了三江源对三大流域的城市和文明的养育功能。分别写出A河流和B河流流经的一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名称。
A河:_____;B河:_____.
4).面对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问题,青海省深感作为“中华水塔”所肩负的责任,确立了“环保立省”的发展之道。简述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青海省作为“中华水塔”应该采取的有效举措。
问题:
原因:
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回答问题。


(1)填表比较苏州和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

(2)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3)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

资料一: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

资料二: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资料三: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矿产资源、等。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读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力现状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粮食高产区分布的特点。
(2)在陕北发展中为了实现人地和谐,简答以下方面的措施。
人口方面
农业上
资源与生态上
(3)该地区被称为塞外江南的地区是宁夏平原和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如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区。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3)材料:2008年11月13日,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各部委专家学者200多人对广东省展开了改革开放30年来史无前例的高规格调研。珠三角规划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珠三角进行30年来史无前例的高规格调研,其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