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强指数年夏季风偏强,弱指数年反之。左图为东亚1960-1999年陆表和海表温度的距平变化,右图为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完成下列小题。
1960-1999年间,东亚地区( )
| A.陆表温度年际变化总体比海表温度大 |
| B.季风环流越来越显著 |
| C.1999年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高 |
| D.1985年以来陆表与海表温度持续上升 |
根据图示信息推断,1966年和1980年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旱涝情况是( )
| A.1966年北旱南涝、1980年北涝南旱 |
| B.两个年份南北皆涝 |
| C.1966年北涝南旱、1980年北旱南涝 |
| D.两个年份南北皆旱 |
读世界局部地区某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气候区代表性农作物具有的特点是( )
| A.喜高温多雨 | B.喜阴冷潮湿 |
| C.耐高温干旱 | D.耐低温干旱 |
与甲地区相比,造成乙地区该种气候类型分布较狭窄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 B.洋流 | C.海陆轮廓 | D.纬度位置 |
该气候类型在丙地分布区域南端的纬度较乙地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 A.海陆分布 | B.山脉阻挡 | C.海拔高低 | D.大气环流 |
下表反映了中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四国1997—1999年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情况,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
| A.澳大利亚、美国、中国、印度 |
| B.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 |
| C.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中国 |
| D.印度、澳大利亚、中国、美国 |
①国的国土面积比③国小,但耕地面积却比③国大得多,原因是 ( )
| A.①国河流众多,有广阔的冲积平原 |
| B.①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干旱区面积小 |
| C.③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 |
| D.③国山区面积广大,耕地比重小 |
③、④两个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中,相同的是 ( )
| A.热带沙漠广布,水资源短缺 |
| B.水旱灾害频繁 |
| C.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 D.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 |
读“河西走廊自然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地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
①气象灾害少 ②水源较丰富
③热量充足,一年两熟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 A.②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该地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酸雨危害
| A.ab | B.ac | C.cd | D.bc |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下图中的A城市为乌斯怀亚市,是一个旅游城市,但去年旅游季节出现了防晒霜价格暴涨、街上行人稀少的现象,工人白天上班时间也缩短了两小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所述的环境问题,目前在世界上最严重的地区是( )
| A.北极上空 | B.太平洋上空 |
| C.南极上空 | D.非洲大陆上空 |
防治材料中的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是( )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
| B.各国共同行动,减少或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
| C.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
|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 )
| A.气温低,蒸发弱 |
| B.降水丰富 |
| C.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 |
| 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水源 |
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最不可取的是( )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
|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
|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
|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特色农产品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