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 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 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①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 PM 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②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 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②。
③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 10 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 0.76%、0.43%和 0.67%。
④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⑤为了更好的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 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节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注:①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②正相关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 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细颗粒物 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
B.PM2.5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污染物的原因是由于比表面积较大。 |
C.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
D.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并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展开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二十后才将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有近十年的研究。 |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就会造成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43%。 |
C.潘小川教授的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可见PM2.5危害人体健康。 |
D.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废气和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可以降低PM2.5浓度。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禁止企业排放大量工业废气,对污染较重的企业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
C.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
D.为了更好的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然的趋势。 |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陆铭
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因为四通八达,是生活最为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一定要抢占市中心的位置,挤出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间来回奔波,本身也是为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付出的代价。如果要接近工作地,就买更贵的房子;如果收入不够高,就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选什么样的生活,由自己决定。
大量的企业在大城市扎堆,特别是集聚在中心城区,是为了交流的便利。那么,有没有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面的需求减少了?比如说,人们可以在家办公,通过远程通信方式与同事和客户打交道。但实际情况是,线下和线上的交流,两者不是“互替”而是“互补”的。比如微信朋友圈里都是见过面的朋友,刚开始会与一个人通过微信交流,接下来就是面对面的讨论更有效率。
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是,“消费型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在成为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新增加的消费更加需要见面和体验。你将更多地去看话剧和电影,减少在家里看电视和碟片的时间。你也会更多地出席化装舞会、去健身房,更少在家里和朋友在网上聊天。
一位加拿大的学者善意地提醒我们,不要天真地认为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过程会终止。且不说中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刚刚超过50%的阶段,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人们仍然不断地向大城市集聚。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扩大,而不是缩小。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只需看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可以了。
最后让我们来谈一谈公共政策吧。人们往往看不到,在大城市所承受的拥挤和污染,恰恰是人们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付出的代价。任何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最多只能是在短期内作为应急措施,适度缓解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可能让特大城市的人口负增长。更不应该通过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歧视,来增加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成本。从长远来看,正确的政策只能是适应人口增长的趋势,不断地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情况下,缓解拥堵和污染的问题。而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的背景下,这样的投资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回报的投资。
陶渊明曾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现代人不妨做这样的解读,偶尔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那就去用内心的安宁来治疗,“心远”即可,而未必是归隐山林,更不是把城市建得像农村一样。
(选自《读者》2015年第4期,有删节)下列有关“大城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是生活最为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一定要抢占市中心的位置,挤出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 |
B.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间来回奔波,本身也是为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付出的代价。 |
C.大量的企业在大城市扎堆,特别是集聚在中心城区,是为了交流的便利。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面的需求就会减少。 |
D.“消费型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在成为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大城市,人们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比如,可以接近工作地居住,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 |
B.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新增加的消费更加需要见面和体验,你将更多地去看话剧和电影,你也会更多地出席化装舞会、去健身房等等。 |
C.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人们仍然不断地向大城市集聚。 |
D.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扩大,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只需看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可以了。 |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城市所承受的拥挤和污染,恰恰是人们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付出的代价。 |
B.任何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最多作为应急措施,适度缓解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可能让城市的人口负增长。 |
C.正确的政策只能是适应人口增长的趋势,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情况下,缓解拥堵和污染的问题。 |
D.现代人偶尔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那就去用内心的安宁来治疗,未必是归隐山林,更不是把城市建得像农村一样。 |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吃的法则里,① 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人们相信,水能② 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在云南姚贵文和王翠华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吉光片羽般珍贵。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奶茶是早餐中永远的主角。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塑到蒙古人开僵拓土的年代。
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 生辉了。绍兴,自古的繁荣富庶之地。酱园里,露天的空场排列着几百只硕大的酱缸。五十六岁的丁国云依然身手矫键。酱料粘稠 、厚重,需要人力定时的上下翻动,酱缸内的发酵才会均匀。在这些酱缸里,微生物的世界,③ ,互相制约。“中国的酱”,在人类的发酵史上独树一帜,数千年间,它成就了中国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人们做酱只用大豆这一种材料,这样的单一也是一种奢侈。
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下列文中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束缚(sù)矫键硕大(shuò)繁荣富庶(shù) |
B.追塑(sù)粘稠发酵(xiào)熠熠 生辉(yì) |
C.褪去(tuō)默契露天(lù)开僵拓土(tuò) |
D.供养(gōng)奢侈主角(jué)叹为观止 |
在文中①—③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风味养育此起彼伏 |
B.风味滋养此消彼长 |
C.口味滋养此起彼伏 |
D.口味养育此消彼长 |
下列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言喻 | B.吉光片羽 | C.得心应手 | D.独树一帜 |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旧燕
张中行
①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都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不见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
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文章的题目是“旧燕”, 为什么却用一整段详写屋舍格局?试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作者对两个时期的燕巢做了细致的描写(文中画线句子),试分析,两处燕巢各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本文的结尾很有特点,试分析其妙处。
有人认为“燕”无所谓“新”与“旧”,所以,应将题目的中的“旧”字去掉,你怎么看?请谈一谈理由。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战胜网络谣言须“四度”发力
刘紫荣
阴暗环境滋生出的网络谣言,但是,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进一步混淆着网民视听。这些现象说明,网络谣言与真相较量的不只是速度,铲除网络谣言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公布真相的层面上。战胜网络谣言,须在速度、广度、深度、力度下功夫。“四度”发力,方可让谣言乏力。
战胜谣言,速度第一。但与谣言的传播速度相比,“第一时间”还是显得严重滞后。“提速”真相,让一夜成名的造谣者一时毁名,迫在眉睫。真相“提速”就要行打通网上与网下的节点,网上网下畅通无阻。否则,网上谣言传千里,真相“还在家里穿鞋”。当然,真相“提速”关键还取决于网下查处的快速。
从真相传播的媒介来说,真相传播是有广度的。真相传播的广度,决定着真相的覆盖面。广覆盖,才能让谣言无藏身之处。如何拓展广度呢?在媒体、公众和政府(或企业等权威信息发布方)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实现无缝对接,为真相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辟谣的返回能力。
战胜网络谣言,真相还必须有自身的深度。广而不深的真相走上网络,不仅打不垮谣言,而且还有“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危险。真相之矛,一定要坚硬、锋利、准确,即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回击性。这就是真相的深度。
把握不住辟谣的要领,真相的针对性不强,是常见的辟谣问题。公布事实真相,不能停留在“不是”、“不会”等简单否定的层面上。公布真相虽然不必与谣言针尖对麦芒,但哪些信息需要发布,需要根据谣言的传播情况,准确进行舆情研判。对于谣言与真相之间容易混淆的地方,不可轻视,必须据理力争,不给谣言留丝毫再生空间。
战胜网络谣言,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网络谣言,像“社会毒品”一样损害着网民健康和公众利益。打击网络谣言必须敢治、狠治、大治、快治,不拖不缓不等,在第一时间出重拳、下猛药整治,做到快查快处。在我国,整治网络环境是有法律依据的。对网上什么样的信息要治理做了明确规定,重在严落实。当然,除了现有的法律外,我们还应针对互联网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补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监管制度,扎起更厚实的网络“篱笆”。
此外,对于网络谣言,不能只停留在揭破上,还须棒打“落水狗”。对于网络造谣者可进行分级管理,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造谣者要依法予以处罚。同时,还可将网络诚信与银行贷款等信誉等级挂钩,使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融为一体,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大幅提高网上造谣者的违法违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网络谣言的土壤。下列有关“网络谣言”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阴暗环境滋生出的网络谣言,但是,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进一步混淆着网民视听。 |
B.网络谣言与真相较量的不只是速度,铲除网络谣言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公布真相的层面上。 |
C.战胜网络谣言,须在速度、广度、深度、力度下功夫。“四度”发力,方可让谣言乏力。 |
D.对于网络谣言,不能只停留在揭破上,还须棒打“落水狗”,对造谣者必须一律予以严惩。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胜谣言,速度第一,但与谣言的传播速度相比,“第一时间”还是显得严重滞后。“提速”真相,让一夜成名的造谣者一时毁名,迫在眉睫。 |
B.真相“提速”就要行打通网上与网下的节点,网上网下畅通无阻。否则,网上谣言传千里,真相“还在家里穿鞋”。 |
C.公布真相不能停留在简单否定的层面上,要与谣言针锋相对,容易混淆的地方,必须据理力争,不给谣言留丝毫再生空间。 |
D.在媒体、公众和政府(或企业等权威信息发布方)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实现无缝对接,为真相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辟谣的返回能力。 |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而不深的真相走上网络,不仅打不垮谣言,而且还有“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危险。真相之矛,一定要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回击性。 |
B.在我国,法律对网上什么样的信息要治理做了明确规定,重在落实。我们还应尽快补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监管制度。 |
C.网络谣言,像“社会毒品”一样损害着网民健康和公众利益。打击网络谣言必须敢治、狠治、大治、快治,不拖不缓不等,做到快查快处。 |
D.只要将网络诚信与银行贷款等信誉等级挂钩,使网络行为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就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网络谣言的土壤。 |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想来,人类的一切歌唱大概正是这样滥觞。艰苦的生活需要希望,鲜活的生命需要爱情,罄竹难书的日子、不记其数的心事,都要诉说。受苦,熬煎,老乡们就扯开嗓子真诚而坦率地唱,我们听得骚动,听得惊心动魄,听得沉醉。
民歌的魅力① 长久不衰,② 它原就是经多少代人锤练淘汰的结果。民歌唱的是平常人的平常心,它从不试图耳提面命,更不试图把自己装点得多么③ ,甚至多么光彩夺目;它想在大家中间,因而它一开始就放弃拿腔弄调和自命不凡;它不想博得一时颠狂的喝彩,它的意蕴是生命的全息,要在天长地久中去体味。真诚而素朴的忧愁,真诚而素朴的爱恋,真诚而素朴的希冀与憧憬,变成曲调,变成唱词,贴着心走沿着心流顺着心游信着心游。
其实,流行歌曲的起源也应该是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牵念,喜怒哀乐都是真的、刻骨铭心的、魂牵梦萦的。我们的流行歌曲一直没有找到自己恰当的唱法,港台的、东洋西洋的都学过了,效果都不好,给人又做偷儿又装阔佬的感觉。假的是终于要露马脚的,歌唱,原是真诚自由的诉说,若是连歌唱也④ 起来,人活着可真就绝望了。一个人尽管他虔诚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歌么,还是得从心那儿去找它的源头和它的归宿。下列文中的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熬煎(áo)颠狂憧憬(cōng)惊心动魄 |
B.滥觞(shāng)锤练淘汰(tài)不记其数 |
C.喝彩(hè)阔佬虔诚(qián)刻骨铭心 |
D.希冀(qì)骚动露马脚(lù)光彩夺目 |
在文中①—④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之所以……因为白璧无瑕假模假式 |
B.不仅……而且瑕不掩瑜假模假式 |
C.之所以……因为瑕不掩瑜装腔作势 |
D.不仅……而且白璧无瑕装腔作势 |
下列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罄竹难书 | B.耳提面命 | C.自命不凡 | D.魂牵梦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