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以下问题。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西南区 | B.西北区 |
C.南方区 | D.北方区 |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 B.北方区和西南区 |
C.西北区和西南区 | D.西北区和南方区 |
图5所示目前该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市中心空洞化 | B.逆城市化 |
C.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 D.城市人口比重大 |
某国1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以养活20人。据此完成14~15题。理论上该国的城市化水平可达
A.35% | B.55% | C.65% | D.95% |
下列现象在该国表现明显的是
A.城市化进程加快 | B.特大城市数量增加 |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D.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
读图3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第10题。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abc | B.acd | C.abd | D.bcd |
读图 “木桶效应 (组成本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题。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分别为8000、6000、4500、10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A.耕地 | B.森林 | C.淡水 | D.矿产 |
如果用a表示目前中国的人口数量,用b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
容量,用c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那么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A.a<b<c | B.c<b<a | C.b<a<c | D.a<c<b |
有关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合理容量不考虑人们的生活水平 |
B.环境人口容量以人们的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估算指标 |
C.人口合理容量仅是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人口数量 |
D.环境人口容量通常是一个警戒值 |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早在2003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开始出现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随后,这一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扩大到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而蔓延到中部地区劳动力输出省份,形成“民工荒”现象。回答4—6题。大量民工曾经涌入广东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 B.广东地区劳动力过剩 |
C.广东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灾害少 | D.民工迁出地自然环境恶劣 |
2005年广东出现“民工荒”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A.广东劳动人口大量减少 | B.民工迁出地经济条件比广东好 |
C.广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高 | D.民工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提高 |
从积极因素方面看,“民工荒”现象可以
A.保证民工迁出地人口不断增长 | B.促进广东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型 |
C.缓解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 | D.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