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回答问题。
2005年11月18号上午,参加第22次南极科考活动的145名科者队员搭乘“雪龙号”极地孝察帮版上海出发前往南极进行为期四个月的科学考察。“雪龙号”出发后,在香港加油补给,然后穿过马六甲海峡.跨越赤道到澳大利亚无利的弗里曼特港口停靠休整,12月下旬到达中山站。寻找陨石“富矿”、群峰命名全球发布,冰盖考察、筹建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是本次科考的主要任务。
(1)图中甲、乙博十箭头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_________,丙、丁两个箭头中能正确表示西风漂流方向的是__________。(4分)
(2)下列洋流中,“雪龙号”科考船经过的有(2分)
A.西澳大利亚寒流 |
B.本格拉寒流 |
C.西风漂流 |
D.秘鲁寒流 |
E.加那利寒流
F.东澳大利亚暖流
(3)南极大陆为什么是最难接近的大陆?(6分)
(4)试从位置、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方面分析南极大陆气候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2分)
(5)简述南极臭氧空洞形成的厚因及其产生的危害。(8分)
读某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C三支洋流的水温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其中A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C洋流名称是________。
(2)在图中适当位置用“△”符号标出世界大渔场并注上名称。
(3)图中甲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试说明其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4)图中乙海岸地区多________、________、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试解释乙海岸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5)图示范围内由乙处自北向南,陆地自然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带草原带。自然带的这种地域分布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其中前两个自然带呈狭长带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读“世界人口年龄系数示意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四条曲线中,已知A曲线是发达国家老年人口年龄系数,判断另三条曲线中,代表发达国家少年儿童人口系数的是________;代表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年龄系数的是________;代表发展中国家少年儿童人口系数的是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时间发展上世界老龄化程度有________的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老龄化进程也存在着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类国家之间的差异。
(3)图中显示出大约在________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首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系数;大约到________年,世界上的老人将多于少年儿童。
(4)发展中国家在人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________________,宜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
读“我国晋南某地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的水平距离约为________km。
(2)请在答卷图中画出源于①地的河流。
(3)指出图中一处错误,并说明理由。
(4)判断甲乙两地不能目视丙处附近河中行驶船只的是________地。请在答卷下图中画出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
(5)图中西部山脉的走向大致是________。
(6)甲、乙、丙三个乡村聚落,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试分析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干旱是在一定地区一段时期内近地面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水分缺乏时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地,频繁地发生于各个历史时期。干旱灾害不仅是自然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中国大部分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
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旱灾分布示意图
⑴读图,进入2010年以来,有持续特旱灾情的省份有哪些?(2分)
城市 |
降水总量(mm) (2009.11—2010.2) |
平均气温(℃) (2009.11—2010.2) |
前期降水总量(mm) (2009.6—2009.10) |
|||
今年 |
常年 |
今年 |
常年 |
去年 |
常年 |
|
甲 |
27.9 |
85.3 |
11.5 |
9.5 |
501.5 |
785.4 |
⑵结合示意图、统计表,简述甲城市在降水、气温方面与常年(同期)的不同及所表明的此次干旱的突出特点。(6分)
⑶干旱不仅危及农业生产,还会促使生态环境发生恶化,同时也会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就以上三方面,简要说明此次旱灾给图示地区带来的影响。 (6分)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某区域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⑴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⑵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这些气象灾害导致产沙、输沙量大的原因是什么?
(3)近年来,黄河入海泥沙减少,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请简要分析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