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投入使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取水,全长1241千米,引水至天津、北京。
材料二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
(1)“南水北调”中的“南”、“北”分别是指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我国南方、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大致是 一线。(2分)
(2)某学校小强同学利用寒假沿南水北调中线考察,发现从丹江口到北京沿途植被景观的变化明显,这种变化反映的是 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2分)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投入使用后,对水资源输入地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4分)
下图中,某城镇规划拟建钢铁厂、造纸厂、啤酒厂。读图完成下表:(共9分)
厂名 |
最佳厂址(填代号) |
选择理由 |
钢铁厂 |
||
造纸厂 |
||
啤酒厂 |
读下表“芬兰1785—1976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回答问题。
人口阶段 |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
第一阶段(1785—1790) |
3.8 |
3.2 |
0.6 |
第二阶段(1825—1830) |
3.8 |
2.4 |
1.4 |
第三阶段(1910—1915) |
2.9 |
1.7 |
1.2 |
第四阶段(1970—1976) |
1.3 |
1.0 |
0.3 |
(1)第一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其特征是
。
(2)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相比,同为人口低自然增长率,其本质区别是
。
(3)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规律是,说明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从死亡率开始的,可见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问题。
(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A国属于_________国家,B国属于_______国家。从人口增长模式来看,A国属于_____________,B国属于_____________。
(2)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A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A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
F,I。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图中I的作用是。
(3)阴天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比晴天小。主要原因是:
。
(4)如果夜晚多云,人工制造烟雾防御冻害所起到的作用将变(大或小)。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各点中,位于热带的有__________,位于温带的有___________。
(4)图中各点位于东半球的有__________,位于西半球的有___________。
(5)图中A位于B的____________方位,C位于B的_______方位。
(6)图中A与E的距离为_______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