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旧城的改造问题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盲目拆建,极尽模仿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一些专家指出: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克隆”,而在于立足城市的历史积淀,保护文化遗产,挖掘人文资源,注入开放、包容、鲜活的时代元素。这一观点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①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② |
鲁人身善织屦(用布或麻制成的鞋子),妻善织缟(白色的绢),而欲徒于越。或为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 何也?”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行(光脚走路);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
| B.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
| C.劝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事物发展方向 |
|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
“掩耳盗铃”这一成语讽喻的行为是否认( )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
| B.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不可分的 |
| C.物质现象的可知性 |
|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
|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
|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
|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
|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
|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
王夫之被史学界称为“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之集大成者”。造成他有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 A.他早年参加过抗清斗争的社会实践 |
| B.他认为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
| C.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最盛行的时期 |
| D.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加上他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