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材料一:2014年1月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1)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中“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展宣传思想教育的认识。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来把握和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着眼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
(2)从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角度看,这给我们什么方法论启示?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当我们许多人打小就哼唱这首童谣时,就知道捡到东西要归还的道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就把拾金不昧作为一项传统美德,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传承。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对遗失物拾得人获得必要费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拾金不昧可以要求经济回报吗?这是否背离了我们一贯提倡的传统美德?将会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上述材料反映了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材料一:中西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广交朋友,兼收并蓄,这正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呈现出强劲的交流势头,日益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化格局。
材料二:我国著名人文学家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外交、政治外交之后的又一大亮点,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中国天津周”、在荷兰举办“中国文化艺术节”,另外还有“中华文化非洲行”、“海湾中国文化周”等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材料一: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的通过对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把13亿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材料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而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的l3亿人民的意志是指什么?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2)在新时期,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