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如何理解第⑤段中,“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 感
梁 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本句的本体是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
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说自己像渡工,渡工说我也像老师但比不上老师。
②老师出了道作文题,叫《渡工》,有一名学生写道:“不管暴雨、烈日、严寒、酷
暑,您总是撑着篙、打着桨,把一批又一批的旅客,尽快地送往彼岸。年深月久,白雪压住了您的双鬓,银霜爬满了您的须眉,寒风吹皱了您的额头,浪花打弯了您的腰背,可您还是那样,渡来渡去,没有片刻停留。远行的人通过您的渡船,早已去万里之遥,而您还在原地周旋。
③有人问您,想不想弃舟登岸,远行千里?
④您说,想。但渡口需要我,我就不能擅离职守。为了让更多的人远行,我也乐于
在此献身。
⑤啊,透过您那厚实的胸,我看到了一颗赤诚的心。
⑥老师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只批了一个朱红色的“阅”。第二天,他又出道作文题,
名字叫《你眼中的老师》。
⑦还是那位同学,最先交了作业,老师接过一看,题目不错——《你眼中的老师》,可是内容却没有上篇丰富,通篇只有一句话:“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
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去买回一箱蜡烛。那时,这地方还没有通电。
十多年过去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到这地方勘察,这河上要架一座六车道的大桥,上下几层都能通车的那种桥,城里人管那叫立体交叉桥。
⑩工程师去请老师参加奠基典礼,老师一看工程师就是当年写一句话作文的学生,就对他说你还应该请老师的老师。工程师点点头,就去了。于是,奠基仪式上,就有两位白发老人参加了剪彩,一位手指细点,中指第一关节有块厚厚的茧,那是笔杆磨下的痕迹。还有一位手指极粗,状如老树根,老茧很多,但大都集中在掌心,那是竹篙刻下的印记。
⑾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执意拉了电闸,点起蜡烛,说今天举行烛光晚会。
文章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主人公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⑦“这篇作文昨天已经做过”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⑧中写道:“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买回了一箱蜡烛。”
这里蕴涵了老师哪些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中“老师的老师”指谁?老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一段写“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却执意不用灯,偏要点上蜡烛,
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本文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文段⑨中“十多年过去了”一句在全文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本文在刻画渡工和老师的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但没运用语言描写。()
C.本文借助衬托、对比、照应等表现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用了抒情、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方式。()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②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③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④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⑤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⑥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⑦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⑧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⑨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⑩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⑾这并不是危言耸听。⑿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⒀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解释文中的词语.
缩影()憧憬()
裨益(          )共识()
将上述语段按照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用“//
划分为四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
上述摘引的文字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 B.说明 C.议论 D.抒情

联系全文,具有点题意义的上述语段中的句子是()

A.① B.⑤ C.⑩ D.⑿

问题探究:
①怎么理解: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
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何理解“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句中“人类历史最形象的诠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就作者这个看法请你举一个著名的文学作品的例子并稍作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者说:“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看法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段话,把“文学”、“感情”、“修养”三个词语串联起来。(不多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②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③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④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⑤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⑥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⑦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⑧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⑨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⑩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⑾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⑿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⒀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解释文中的词语。
慷慨()油然而生()
感慨万端()依稀()
用“//”划分段落内部的结构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
“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探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句对人物进行了_________描写,生动而传神。
本段文字的第①句与第⑿句从意思表达上来看,显然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而本段文字内在结构上则鲜明地表现出___________的思路特点。
问题探究。
①“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一句中,“这种
感情”到底指什么?而学生们被什么“感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
他喜欢教白话文”一句中“年轻的新派人”该作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说说“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
眼睛”一句表达的意思。(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轰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③他们看得入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了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了。戏就在这时候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立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女主角面前。观众和她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看戏》)
给第①段“□”处选择标点正确的一项()

A., 。 : ! B.; , : !
C.; 。 , 。 D., , : 。

请找出第①段划直线句子里的本体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作家写表现
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文段①划波浪线句子的句意______________,并用一个贴
切的词语替换“似乎”一词______________。
将“歌词”比喻为“珠子”,请在原文中找出一个能准确形容“珠子”特点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回音”是如何产生的?试分析“回音”里的具体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第①段用“//”划分层次:
分析第②段一个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中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区分第③段中两个“这时候”里所代表的不同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区分第③段中两个“舞台”的不同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准确写照女主角精彩表演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相呼应的观众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选三个语段几次写到“人海”,试分析其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概括三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