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思想素材。这表明( )
①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发展 ②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几十年前,父母亲朋对远行者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发个信息”、“发个邮件”、“我们QQ聊”已越来越成为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通信方式的变迁启示我们要坚持
|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 D.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
1932年,科学家首次观察到反物质粒子——正电子。此后,越来越多的反物质逐渐映入科学家的眼帘。1955年科学家们观察到了最简单的反物质原子——反氢原子。2011年观察到了反夸克的粒子——反超氚。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③社会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中国的成语或谚语往往包含很深的哲理性,下列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 A.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
|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一天,老张收到外地儿子寄来的家书,不禁失声痛哭,家书上写着:“儿子生活好痛苦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正巧来张家串门的李大爷接过家书一看,哈哈大笑。在这一哭笑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不同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影响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条件的影响
④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的运动变化之中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新的物种。这说明
| A.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
| B.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
| C.人们可以通过掌握科学改变规律的客观性 |
| D.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