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永恒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第一篇章 适应自然
材料一 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材料二 两幅图片
(1)和材料一住山洞比,材料二中远古时代人们的居住条件变成住
(2)材料二中图一房屋是 原始居民建造;图二房屋是 原始居民建造。
第二篇章 利用自然
材料三 “尧时,水……滥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下》
材料四 四川平原上……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余秋雨《文化苦旅》
(3)材料三反映了尧时存在什么严峻的问题?谁为治理此问题三过家门而不入?
(4)材料四指的是哪项“水利工程”?它使四川成都平原获得了什么美称?
第三篇章 感悟自然
材料五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不误农时,粮食就吃不完)
——孟子《梁惠王上》
(5)材料五体现了孟子“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思想主张,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首都北京30万人聚集的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
材料二:(如下图)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2)大会上奏起的国歌名称是什么?由谁作曲?
(3)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4)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就成为我国的什么节日?
(5)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请问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化三改”中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2)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哪两次急躁冒进的严重错误?
(3)“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是指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你认为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哪些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写出两条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以上材料出自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哪部法律?
(2)依据这部法律,我国进行了什么改革?这次改革使哪一阶层获得了解放?
(3)这次改革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材料二: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顷错误,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的是党的哪次会议的内容?主要矛盾指的是什么?
⑵材料二是党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重要决定?在经济建设方面还作出什么决策?
⑶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之间有多长时间?材料二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八年级某班准备开展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搜集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根据要求,解决问题。
【会议篇】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哪次会议?
【人物篇】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人物 |
称号 |
“铁人” |
|
邓稼先 |
|
党的好干部 |
(3)他们的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写出两个)
【成就篇】
(4)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1953~1957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采取的重大决策是什么?请你列举2项实施这一决策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感悟篇】
(5)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能为“实现中国梦”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