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种种公共之需。”据此判断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张为

A.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自治
C.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D.建立福利社会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评价孙中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说:“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路,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搏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网不敢归,又连结远夷,向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抑商的必要性 B.“海禁”政策的恶果
C.小农经济的脆弱 D.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国家航母工程副总设计师吴晓光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对海洋观念比较淡薄。”究其原因有(  )
①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制定 
④指南针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

A.“工商食官”制度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广大农民的贫困使社会需求难以形成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