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颠狂。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一声起攘臂。挥毫倏忽千万字,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据此推断诗中描写的是
A.王羲之的行书 | B.颜真卿的楷书 |
C.怀素的草书 | D.赵孟頫的行书 |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是
A.农耕经济的落后 | B.西方国家的侵略 | C.人口压力的沉重 |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 B.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
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 B.朝贡贸易 | C.市坊制度 | D.官营专卖 |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
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
时期 |
西汉 |
唐高宗时 |
元成宗时 |
清康熙时 |
全国人口(丁) |
5959万 |
5238万 |
5816万 |
2459万 |
官员 |
7500人 |
13465人 |
22500人 |
27000人 |
官民之比 |
1∶7945 |
1∶3927 |
1∶2613 |
1∶911 |
A.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 B.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C.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D.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