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是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材料一中 “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3)根据材料三,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自然村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该自然村等高线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该自然村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最冷月平均气温约10℃,最热月平均气温约28℃;人口密度约550人/平方千米。
(1)该自然村的农业地域类型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发展该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甲、乙、丙、丁四处中,一般情况下商店比较集中的是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电视机生产统计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 |
产量(万台) |
增长率 |
占世界总产量比重(%) |
||
1990年 |
1998年 |
90-98年 |
1990年 |
1998年 |
|
中国 |
2685 |
3936 |
46.6 |
21.1 |
30.4 |
日本 |
1513 |
657 |
-56.6 |
11.9 |
5.1 |
美国 |
1398 |
1024 |
-26.8 |
11.0 |
7.9 |
(1)据表分析1990年至1998年间中、日、美三国电视机生产的变化趋势。
(2)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主要电视机生产基地。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劳动力、投资环境、生产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电视机制造业的优势条件。
读“香港土地利用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例中甲代表的城市功能区是_______ _____,该功能区一般具有哪些特点?
(2)图中香港的工业区分布有何特点?
(3)乙处低级住宅区与工业区相邻,这样布局有何好处?
读“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和“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949年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2001年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
(1)据图判断,1949年至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入省区主要有辽宁、吉林、青海、海南、__ ________自治区、____________自治区、___________自治区、_____________等。
(2)据图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3)从国家政策、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读某城市及其郊区图(图13),回答下列问题。
(1)A处拟建火电厂,区位因素中有利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规划建设服装厂、花卉种植基地、自来水厂、全国性的童装批发市场,分析BCDE四处何处发展较为合理及理由。
B处建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处建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处建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处建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