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 A.英国女王统而不治 | B.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
|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 | 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
| A.宗教文化 | B.科学技术 |
| C.社会理论 | D.文学艺术 |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共和制度的确立 | 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
|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 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
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
|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
英国思想家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发展,他的思想最有可能借用了
| A.相对论原理 | B.万有引力定律 | C.进化论原理 | D.主权在民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