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在这里“它”是指
A.杜鲁门主义 | B.经济互助委员会 |
C.马歇尔计划 | D.西欧经济共同体 |
下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
1954年爱伦堡发表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的小说《解冻》,以此为标志,“解冻文学”替代了过去苏联“无冲突论”的歌颂文学。但1957年以后,苏共中央开始收紧“解冻”的口子,文学领域思想解放的步伐开始放慢。下列对于“解冻文学”现象出现的理解正确的是()
A.“解冻文学”是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 |
B.斯大林模式的消除成为“解冻文学”产生的社会环境 |
C.“解冻文学”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产物 |
D.政治环境决定了文学创作的倾向 |
2011年2月,德国和法国提出对欧元区经济政策进行监督的计划,欧盟领导人峰会上就此计划出现重大分歧,该计划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争论,包括废止薪资指数化和协调欧元区企业税率。这说明()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充满了曲折
②欧盟仅是对欧洲经济问题进行协调的组织
③各国在经济事务中都有发言权,反映了世界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④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欧洲各国的合作正在积极进行
A.①④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列宁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 )
①要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政策
③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16亿美元,1932年更增加至8.67亿美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
A.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 D.世界经济形势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