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l8世纪中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的手段比较单一 |
| B.“文明的撞击”是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 |
| C.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扩张是近代中华文明压力的来源 |
| 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给中国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
|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
|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
|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
根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大致范围 |
所有制 |
土地经营 |
| 1949年以前 |
地主土地所有制 |
租佃个体经营 |
| 1950——1952 |
农民土地所有制 |
自耕农个体经营 |
| 1953——1954 |
农民土地所有制 |
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
| 1953——1954 |
农民土地股份制 |
初级社,集体经营 |
| 1955——1957 |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
高级社,集体经营 |
A.土地改革B.对农业进行改造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发生严重自然灾害
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
|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
|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 |
| 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
|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频临崩溃 |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盲目对华输出商品的结果 |
| B.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顽强抵抗 |
| C.闭关锁国政策的抵制 |
| D.中国民众的贫困与消费观念对洋货的销售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