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这段话的含义是
| A.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 B.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 |
| C.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 | 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
在洋务运动中,没有被洋务派列为“夷”之“长技”的是
| A.军事技术 | B.机器生产 |
| C.科技教育 | D.议会制度 |
(2009年1月上海市卢湾区高三期末24题)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 | B.由中国为中心向西方为中心转化 |
| C.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转向和解 |
为中国近代政治变革制造历史依据的著作是

A. B. C. D.
(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6题)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
|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
|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
|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
书评:“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等评论的对象应是
| A.《海国图志》 | B.《新学伪经考》 | C.《孔子改制考》 | D.《新青年》 |